"既然上天堂不靠行为,而靠耶稣基督白白的恩典,岂不表示信徒可以随便犯罪?"
以上是基督徒常见的信仰困惑,反映了大部分信徒对救恩不健全的认识。制造这种"怪胎"(扭曲的救恩观)的大部分责任不在信徒而在教会,因为它正是强调"得救的方法"、忽视"得救的表现"之片面教导的产物。圣经的救恩观,不但强调认罪和赦免,也强调靠恩典得救的必然结果——新的生活方式。诗篇卅二篇是一个典型例子。
诗篇卅二篇到了第8和第9节说话者从诗人转变成神。虽然经文没有明说是谁,但按其内容看来非神莫属。第8节提到神要在悔改之人身上所做的事。首先,他"教导"——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该有的,以及我们被造时的完美形像是什么样的;其次,神"指示"我们当行的道,包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第三,他 "劝戒"—— 使我们能够在正道上坚持到底;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定睛"在我们身上,看顾我们,免得继续受魔鬼撒但和罪恶的搅扰。这些话总意就是,神的救赎工作是很彻底的。他不但要让我们摆脱过去的罪,他也要我们摆脱现在和未来的罪;不但赐下永生,也拯救世人脱离罪恶的枷锁。如果所谓"救恩"只是神给该死的人永生,却没有实际地把我们拉出罪恶的捆绑,那么耶稣基督还没有做到拯救的工作。
想像一下,假如有一艘船在大海沉没了,很多乘客抓住木头、救生圈在海上漂浮等待拯救,好不容易来了一架拯救队伍的直升机,漂浮者看见了高兴不已,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得救了。奇怪的是,这个拯救队伍并没有派拯救队员下来施救,只是从高空抛下了一袋一袋的东西。一看,原来是一些日用的粮食。接著,直升机用扩音器对漂浮的人说:「这是给大家派发的粮食,足够你们三天食物。你们放心,每隔三天我们会再来派发更多食物给大家。「说完就飞走,在辽阔的天空里销声匿迹。请问,这些拯救队伍有没有做到拯救工作呢?相信大家心知肚明。同样的,如果耶稣死在十字架上,只是单单给了我们永生,却没有拯救我们脱离罪恶而过圣洁生活的话,他根本就没有做到拯救。那不是神的心意,所以圣经这里说,神要教导我们,指示我们走正道,并看顾、劝勉我们。
然而,得救的人能否活出新生活并不纯粹是神的责任,因为神从来不勉强和操控人,问题在乎于人愿不愿意顺从。神用马和骡两种动物来比喻罪人的无知和顽固。罪恶是绝对不好的东西,人却偏偏喜欢在里头打滚,死赖著不走。为了制服无知的马和骡,主人就必须用嚼环辔头勒住它。这像征一种外加的东西,使它们不得不听从。神不期望自己对罪人需要来到这一步。
对于故意犯罪的基督徒,神会施行管教,叫他尝尽犯罪的恶果,以将他挽回。然而,这却不是神乐意做的,他更愿意我们从一开始就学习顺服。人生当中会遇见不同的苦难,有一些苦难是必须的,对生命的成长是有益的,可是人因自己犯罪而遭惹的苦难却是不必要的。因此,已经蒙恩的人不要继续陷在罪恶的囹圄中,我们应当有属灵的眼光看出放纵不是幸福的生活方式,活在心灵自由的圣洁生活之中才是真幸福!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孟子•滕文公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专门偷邻里的鸡,一天偷一只,不偷就手心发痒。有人苦口婆心地劝告他说:"不要再偷了,这种勾当违反做人的道理。"这个偷鸡的人听了,也想改邪归正,却对劝他的人说:"好吧,我决意痛改前非,不过我的偷瘾很大,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难。这样吧,以前我一天偷一只鸡,从今天起改为一个月偷取一只,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故事在结束时总结说:"如知其非义,斯速已,何待来年?"意思是,明明知道不道德的事,就应该及早改正,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朋友,别等了!愈早起步走向圣洁,就愈早享受真自由的喜乐!人要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负起全责。诗篇卅二篇的作者在第10和11节总结说:"恶人必多受苦楚。"这里所指的苦楚当然不是外在的灾害,而是比这些灾害更可怕的罪恶折磨。那些倚靠耶和华的,却"必有慈爱四面环绕他。"所以,诗人呼吁那些正视自己的状况,又把握神的应许,并跟随神走在正道上的义人说:"应当靠耶和华欢喜快乐,你们心里正直的人,都当欢呼。"这是生命的凯歌!愿你我也能引吭高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