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之旅(三):神願意和不願意做的事

更新之旅(三):神願意和不願意做的事
人生有一些苦是必須的,也是有益的,但因犯罪而愛的苦却是不必要的。
「我要教導你,指示你當行的路;我要定睛在你身上勸戒你。你不可像那無知的騾馬,必用嚼環轡頭勒住它,不然,就不能馴服。」(詩卅二8~9)

「既然上天堂不靠行為,而靠耶穌基督白白的恩典,豈不表示信徒可以隨便犯罪?」

以上是基督徒常見的信仰困惑,反映了大部分信徒對救恩不健全的認識。制造這種「怪胎」(扭曲的救恩觀)的大部分責任不在信徒而在教會,因為它正是強調「得救的方法」、忽視「得救的表現」之片面教導的產物。聖經的救恩觀,不但強調認罪和赦免,也強調靠恩典得救的必然結果——新的生活方式。詩篇卅二篇是一個典型例子。

詩篇卅二篇到了第8和第9節說話者從詩人轉變成神。雖然經文沒有明說是誰,但按其內容看來非神莫屬。第8節提到神要在悔改之人身上所做的事。首先,他「教導」——告訴我們什麼樣的生活才是我們該有的,以及我們被造時的完美形像是什麼樣的;其次,神「指示」我們當行的道,包括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第三,他 「勸戒」—— 使我們能夠在正道上堅持到底;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定睛」在我們身上,看顧我們,免得繼續受魔鬼撒但和罪惡的攪擾。這些話總意就是,神的救贖工作是很徹底的。他不但要讓我們擺脫過去的罪,他也要我們擺脫現在和未來的罪;不但賜下永生,也拯救世人脫離罪惡的枷鎖。如果所謂「救恩」只是神給該死的人永生,卻沒有實際地把我們拉出罪惡的捆綁,那麼耶穌基督還沒有做到拯救的工作。

想像一下,假如有一艘船在大海沉沒了,很多乘客抓住木頭、救生圈在海上漂浮等待拯救,好不容易來了一架拯救隊伍的直升機,漂浮者看見了高興不已,以為自己終於可以得救了。奇怪的是,這個拯救隊伍並沒有派拯救隊員下來施救,只是從高空拋下了一袋一袋的東西。一看,原來是一些日用的糧食。接著,直升機用擴音器對漂浮的人說:「這是給大家派發的糧食,足夠你們三天食物。你們放心,每隔三天我們會再來派發更多食物給大家。「說完就飛走,在遼闊的天空裡銷聲匿跡。請問,這些拯救隊伍有沒有做到拯救工作呢?相信大家心知肚明。同樣的,如果耶穌死在十字架上,只是單單給了我們永生,卻沒有拯救我們脫離罪惡而過聖潔生活的話,他根本就沒有做到拯救。那不是神的心意,所以聖經這裡說,神要教導我們,指示我們走正道,並看顧、勸勉我們。

然而,得救的人能否活出新生活並不純粹是神的責任,因為神從來不勉強和操控人,問題在乎於人願不願意順從。神用馬和騾兩種動物來比喻罪人的無知和頑固。罪惡是絕對不好的東西,人卻偏偏喜歡在裡頭打滾,死賴著不走。為了制服無知的馬和騾,主人就必須用嚼環轡頭勒住它。這像征一種外加的東西,使它們不得不聽從。神不期望自己對罪人需要來到這一步。

對於故意犯罪的基督徒,神會施行管教,叫他嘗盡犯罪的惡果,以將他挽回。然而,這卻不是神樂意做的,他更願意我們從一開始就學習順服。人生當中會遇見不同的苦難,有一些苦難是必須的,對生命的成長是有益的,可是人因自己犯罪而遭惹的苦難卻是不必要的。因此,已經蒙恩的人不要繼續陷在罪惡的囹圄中,我們應當有屬靈的眼光看出放縱不是幸福的生活方式,活在心靈自由的聖潔生活之中才是真幸福!

在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孟子•滕文公下》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個人專門偷鄰裡的雞,一天偷一只,不偷就手心發癢。有人苦口婆心地勸告他說:「不要再偷了,這種勾當違反做人的道理。」這個偷雞的人聽了,也想改邪歸正,卻對勸他的人說:「好吧,我決意痛改前非,不過我的偷癮很大,一下子不偷也很困難。這樣吧,以前我一天偷一只雞,從今天起改為一個月偷取一只,到明年就可以不偷了。」故事在結束時總結說:「如知其非義,斯速已,何待來年?」意思是,明明知道不道德的事,就應該及早改正,為什麼要等到明年呢?

朋友,別等了!愈早起步走向聖潔,就愈早享受真自由的喜樂!人要對自己的生活方式負起全責。詩篇卅二篇的作者在第10和11節總結說:「惡人必多受苦楚。」這裡所指的苦楚當然不是外在的災害,而是比這些災害更可怕的罪惡折磨。那些倚靠耶和華的,卻「必有慈愛四面環繞他。」所以,詩人呼吁那些正視自己的狀況,又把握神的應許,並跟隨神走在正道上的義人說:「應當靠耶和華歡喜快樂,你們心裡正直的人,都當歡呼。」這是生命的凱歌!願你我也能引吭高唱!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