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乐富地铁站直走约5分钟,便会见到永光堂巍然耸立,甚有气势。永光堂何以在27年间有如此巨大的变化?本报特走访永光堂主任伍山河牧师,请他与大家分享领导教会和牧养会众的策略和经验。
教会策略
问:一间教会要复兴,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伍:首先教会一定要有异象和使命,有了这个之后,就要讲策略和集中力。要决定先做什么事工,就要从现有资源考虑。如果是资源充足的大教会,所有的事工都应该承担,这是无可推诿的。但是如果资源不足,就要有适当策略。然而现在华人教会缺乏了整体的策略。
我反对教会在没有钱的情况下包揽所有事工,向所有年纪的人传福音。这样没有策略是行不通的。如果有一件产品从老到幼都合适的话,那就一定是不好的;福音是向所有人传递的,但实践时要有不同的表达和包装,就如吃饭是所有人必需的,但BB不能吃炒饭、要吃烂粥;少年人喜爱吃日式饭团,老人家吃寿司却会拉肚子。如果一个妈妈每日开饭都又炒饭、又煮粥、又做饭团,你可以想像一下,不是把这个妈妈累坏,就是做出来的东西不好吃。
问: 永光堂在开始时以基层会友为主,现在又如何发展呢?
伍:假如教会会友都是基层人士的话,对教会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所以我们开展几年之后,就减少向永光书院传福音的幅度,而更多去一流的中学做福音工作。
教会最重要的是人才,因为教会要做很多重要的工作。如果会友都是中下阶层的人的话,将来很难有足够的人才去做更多事。比如说,如果全部会友都不能入读大学,或仅仅可以上大学,他们在才智和领导力上都会比较弱。
因为堂会当时处于"横头墈"区,区内没有Band one的学校,所以Band one学校的人才我们真的要去寻找的。我们一位牧师有4个学位1个文凭,这样的人才在当时永光学校恐怕长时间都不能培养出来。
牧养策略
问:永光堂采取怎样的小组形式?能否算为小组教会(Cell Church)?
伍:小组教会是以小组作为核心推展一切的作战单位;我们是"有小组的教会"——以小组作为每一项事工的发动单位,所以我们不算为小组教会。
我们将信徒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有时间侍奉的人。他们会进入功能小组里,例如有传福音的功能的小组如"Sports"﹙运动外展布道队﹚和"基层青年福音使命队";此外又有专门栽培新人的"栽培队",他们不传福音,但负责传福音的其中一个步骤——给新来的人教导真理。还有敬拜赞美队和诗班,现在有超过10多个乐队配乐。每个人都有一个侍奉的方向,并与同一个方向的人结成团契的肢体关系。
另一半由于工作忙碌或是缺乏事奉心志的就人留在"家"里,结成小组。他们相聚的最大的目标是彼此维系信仰。
问:永光堂的牧养的特色是很多"家","家"又有什么特色?
伍:我们总共有9个"家"。我特意不用"团契"字眼,让信徒汇集成为"家",每个人都是"家"里的人。
回想我刚来的时候大吓了一跳,看见这地区里的七层迁置大厦每家每户都在门口做饭。我看见小孩子没有地方温书,就把中学和教会场地开放给他们。并选择用"家"做小组名字,让他们感受到大家是"家人"关系,关系的建立首先要互相"知道",经常见面。因为大家是"家人"的关系,所以想出街就约"家"里的人。
"家"的特性就是彼此团契,是圣徒之间的交往和人格的互相建立。
问:永光堂的牧养的方式是怎样的﹖
答:牧养是建立弟兄姊妹的生活品格和灵性的向导,不同的年龄会众的意识和价值观不同,因此有不同的牧养方式。少年人要纪律他们,而老人家则不能以纪律他们。
就以听道的态度为例,如果有少年人怀疑讲道内容,导师就会指责他们,罚他写灵修,批评他:"讲坛上的讯息,岂能让你用这样的态度来评论﹖"但是对于老人家方法就不一样了。有一次我在讲道里提及与太太的事情,一个未信主的老先生怀疑说:"伍牧师讲的是真是假,恐怕要问他太太才知道。"于是我请太太主动去接近她,每天陪他练拳,慢慢地带领他,最后这位老先生也信了主。
问:听说永光堂禁止中五以下的少年人拍拖,有没有人反抗、或因为规定而离开教会?
伍:少年人是不敢反抗的,他们只会偷偷地犯。过往的确有人因为这个规例而离开,但同时因这规矩留下的人更多。圣经里也提及要逃避少年人的私欲,教理说church discipline 其一功用是for the edification of individuals。对于少年人,少许的纪律是需要的,但同时教会给他们很多健康的团契活动,让他们的旺盛的精力得以发挥。
问:香港不少教会喜欢聘用神学生作传道人,但永光堂坚持只用本堂会的信徒,这个做法是否有有圣经的根据?
伍:有,虽然圣经没有这样的一句话,但是整本圣经的教导都是如此。一个教会不栽培自己的下一代而去神学院请人,就如社会上的女人都怕怀孕,怕生BB影响身材,又怕生育之苦,可以生孩子的都不去生了,等别人生产后就去买。这和现在教会的做法和这样的社会没有分别,你不觉得恐怖吗?
就算这样的孩子基因是最好的,但上帝不是要我们制造超人,而是去传福音。被呼召的人都是穷的、钝的、愚昧的。所以我们教会培养最尖端的一代,并鼓励他们去做传道人。如果我们这样做的是对,其他人就是错的了。以上所说的都是我从现实的里缺乏里摸索出来的。
问:永光堂现在有6000多会众,教会有什么牧养方向和发展计划?
伍:现在我们开始有资源了,能加强少年人事工。假若不从现在开始塑造少年人,等到他们青年、壮年的时候就更难。教会没有新一代的领导者就不能好好发展。
比如一个生意人早上在批发市集里看到什么就买下来,然后回到自己的小镇卖,这样是不会发财的。这样做等同每天"望天打挂"——等饿死。现在的华人教会就是这样,所以一定要有整体的地区性的和全球性的策略。然而现在华人教会缺乏这样的策略。
中国的未来和华人教会的未来很重要。现在大中华的少年人接受无神论教育,将来他们会怎样?再想想教会如果没有新一代会怎样?韩国传福音之所以这么容易,就是因为在教会里外该做的都做了,做了让人认识福音的第一步,就算在少年时"捞"不到他,当他进入社会的时候,很容易再"捞"回他。但是香港呢,传福音非常难,每次都几乎要"从创世纪讲到启示录"。
所以现在我们要全面地深化少年事工,放下更多的资源。我们不"吃散餐",而是鼓励他们带大班人一起来教会,一班大人地决志信主,这样让想信主的人主动地信,不怕给人取笑,亦不会被排斥;就算一班同学取笑:"他们去教会啊!"他们也可一班人地反驳:"他们不入教会啊!"。
我们看看华人地区,几乎整个大中华区域都是不信耶稣的人。如果现在不著重向青少年一代福音,到了以后教会将会更举步为艰。
如何在年轻一代栽培接班人呢?现在教会传道人和执事都是30至40岁的人,这个就是华人教会长执当道的问题。他们大都是少年时被传道、中年时候信主,然后慢慢做传道人的。但是如果在他们少年时栽培他们就更不一样了,甚至大学选课也可以与使命配合,然后让他们去读神学。
除了少年,我们还做老人事工,他们都是信徒的父母。现在永光堂就算只是有20%到30%的信徒的父母来教会,也超过1千人。此外信徒夫妇们生育的大约400个儿童也是要照顾的。
你看,教会的福音运动多么重要!真的非常demanding﹙有需要﹚。要有很多的资源才可以全面和持续地做下去,所以要栽培自己的人,怎能还在市场抢人?
宣教也是我们要发展。我们一个在温哥华的英语堂,因为有60至70个华人来了,为了把他们留住,我们差派人去英语堂发展华人牧养。在下年初我们还会差一对夫妇去肯雅的堂会,还有差派人去南非的堂会。
植堂
问:你过去曾说不赞成植堂,但若果为了广传福音的话,是否应该多建立堂会呢﹖
伍:多建立堂会只会浪费资源,不能广传福音。任何教会到了可以扩堂的阶段,就拨一批会众另拓新堂会,这样做的坏处是只会做出"细眉细眼"的教会。这样的教会不是没有好处,但是坏处更多——令人的想法狭窄,并只能以关系性的教会牧养模式进行。这样的教会人数一旦增多,关系就会混乱了,然后又再植堂,这是非常浪费资源的。因此我认为分出去不如内聚。
举例说一间400人的教会里4个传道人。分开后就是两个传道人负责一间200人的堂会。这两个传道人做的是4个人的事情,2个人则要多揹负一些他本来不熟悉的范畴的工作。
我有一次到了马来西亚一个地方,整个小市镇从东到西15分钟的车程内就见到4间同宗派的堂会。很多堂会的心态是"宁愿有小山头"而不是为了福音事工的发展。当我问及们有没有交换讲坛,发现他们都没有,都是各自为政,各做自己的事工。即使我有很多圣经工具书,也不能保证一个礼拜能准备一篇好的讲章。他们这么多工作,还要每个星期讲一篇道,我想这样的讲道令人去多于留,就比如妈妈做饭,做4餐和做1餐的质责一定不一样的。如果把这4间合一便可以变成"大户人家",资源会更充足,能做出更大的事情。
小堂会资源不足,很易成为没有资源、没有前景、没有异象的教会,会众聚在一起不免多讲自己的感受,少讲异象。大教会就不一样了:大教会使命感强、有方向,就算小组成员有摩擦亦不会波及整个教会,但是小教会里人的摩擦会很容易变成教会的摩擦,影响会很大。一个巨人被蚊子咬一口可能不算什么。
问:牧师很重视华人教会,你看到华人教会有什么需要改变的地方呢?
伍:牧者讲福音时要有神学的知识、了解罪人、也要分析社会。究竟如何传福音才会令他们接受?现在中国国内里信主的多是老人和穷人,华人教会里一般女多于男。为什么呢﹖因为教会传讲"懦弱当温柔、勇敢当暴躁"的讯息——大声一点的就就被指为血气,这样的话弟兄怎会留在教会里﹖
永光堂会友的男女比例是一比一,因为我们肯定勇敢的人的价值,指正懦弱不是温柔,而是怕事——但当然人人都要有羊的心性。
后记
伍牧师非常乐意分享他多年的牧养堂会的经验。他一时风趣地大谈牧养堂会的心得,一时表达对停滞不前的整个华人教会的愤慨,另一方面亦不时流露出对中国大陆同胞的关心,惦念著他们福音的需要,原定1小时的访谈延为2个多小时,让本报记者获益不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