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写实的,对人生的困惑、迷惘与痛苦毫不掩饰,没有神迹,而表达的同时又都带上神的痕迹,他说:"因为现时代的贫穷正由于让『神』缺席,是精神的贫穷。"
苦难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有没有盼望 甘小二认为肉身的苦难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有没有盼望,而这又与物质没有关系。无论物质在什么程度,人依然会有空虚感。他表示之前拍《山清水秀》指向了农民的苦,但是后来改变了,没在刻意去拍农民。
他指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刚开始时拍工人,因为认为工人生活困苦,需要争取更好的待遇和福利,但当人为地帮助他们解决物质的缺乏后,发现这帮人仍然贫穷。安东尼奥尼后来的所有片子都改为指向中产阶级,再没有再刻意表达工人的苦,"所以我想在影片里表达的,也不是人们的生活面临物质贫困,无论物质怎么样,大家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
现代心灵特征:让神缺席
甘导演认为好电影是清晰的呈现人类难以呈现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在中国很多优秀电影中,独立电影视占据著极大多数,然而很多电影没有描述到现时代的精神,没有抓到现时代的心灵的特征……拍摄作品是给时代拷问的情况下做出的回答。"
他又说:"在中国绝大多数文艺作品里面,神都是缺席的,无论这『神』出于什么样的信仰。我坚信耶和华神,但是我想我们要更宽容的看待别人的信仰,就像我会要求别人至少也尊重我的信仰。……我希望我的作品里面,会包括我的困惑、迷茫痛苦,都带著神的痕迹。我是个传惑的人。如果我在艺术作品中看到作者传达他的疑惑,我认为他已经构成作品对于人的关怀。"
他认为人会处于"有信,但是无望和无爱"的情况,即便是基督徒也会这样。"但当我有困惑、在教会说出来的时候,别人却会说:『你被撒旦攻击了。』如此,人很难真实的表达自己。我希望在艺术作品里面表达出来的那些人,都是被攻击过的人,被试探过的人。我的影片里面没有神迹,例如生病了,没有说神迹般的,一定要复活。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反应大多数人的体验。"
创作过程的困惑
甘小二分享到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及反思:"当寻找影片资助人的时候,遇到几年前认识的一个传道人,他反对我在影片里面的东西。他说:『拍基督徒,这个没有问题。但是拍基督徒做错事情,这不行。』我把他的意见告诉我一个曾经跟过的一个导演,那个导演说"这跟电影审查委员会有什么区别呢?"后来向这个传道人说了其他的情况,这名传道人又说:『钱我们有,(赞不赞助的)关键是你属不属灵。属灵的话,你就会得到很多很多钱来拍这个片子;不属灵的话,你就得不到这笔钱。』"
"2000年,一个教会负责人希望我为教会拍摄视频赞美诗的MV,想找专业一些的人唱,当时在大陆找基督徒歌手很难,我给他推荐了个学生,曾拿过比赛女高音第一名。这个负责人问:『她是不是基督徒?』认为不是基督徒就没有属灵生命,不行。"
"我拍片子的时候,除了我本人,其他参与者中没有人是主内的,甚至录音师有穆斯林信仰。但我想这些并不妨碍这个片子是否好或不好。又如在拍摄第三部电影的题材的时候,教会要造乐杖上的十字架,但是造十字架的现场,造的人是叼著烟圈做的。那么造完十字架拿到教堂用时它就因造的人而不属灵了吗?"
甘小二导演简介
甘小二教授是国内第一个以基督教为题材的电影导演,现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他的主要作品《山清水秀》,2002年获第22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第2届中国新电影论坛"最具艺术探索奖";《举自尘土》2007年获第4届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特别奖、2008获中国新电影论坛"最具人文关怀奖"。
(整理:孙菲比、编写:于嘉豪、陈丽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