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圓舞曲】昂然向前

【生命圓舞曲】昂然向前
可惜的是,舒伯特很多美麗的夢還沒有完成,他就無奈地長眠了。一如他的墓碑上所说:「音樂藝術在這裡埋葬了一個寶藏,也埋葬了更多的美好希望」。
在早前的文章「有誰共鳴」中,我曾提到舒伯特《冬之旅》的第十選段《歇足》 (Winterreise’s Rast) ([按此收聽])的歌曲。這部聲樂套曲帶有濃厚的哲理色彩,漫長的冬日象徵人生無斷的苦難、無奈的爭扎。昨夜久久未能入睡,清早不到六時已醒來。心緒紊亂,重聽了舒伯特的《歇足》。撇開組曲背後的歷史背景,從舒情性的角度來看,《冬之旅》把舒伯特的「流浪者情結」發揮得淋漓盡致;也成功把詩人Wilhelm Müller 的情感傾倒出來。

詩人製造的意境成為了舒伯特獨處病痛中的心境寄託,毫無保留地把流浪者失望、孤獨的一面宣洩出來。這首作品採用分節歌 (A-B-C) 的形式,製造人的哭泣的意境,描繪主人翁的失落、痛苦。現實的人生往往充滿無奈,生活中許許多多的片段一如细碎的花瓣在飛舞,美麗而動人;但被風一吹,就散了,獨留下一聲聲嘆息。可惜的是,舒伯特走得太早,他很多作品的價值都是在他死候才被發掘。可惜的是,舒伯特很多美麗的夢還沒有完成,他就無奈地長眠了。一如他的墓碑上所说:「音樂藝術在這裡埋葬了一個寶藏,也埋葬了更多的美好希望」(英語翻譯是 The art of music has entombed here a rich treasure but even fairer hopes; 德語原文則是 Die Tonkunst begrub hier einen reichen Besitz aber noch viel schönere Hoffnungen)。

我心想:「誰能與舒伯特並肩呢」?這也許是不少讀者曾發問過的問題:「誰能與我並肩呢」?在生命跌蕩的瞬間,或許我們真的要找緊一遜即去的歲月,珍惜生命、身邊人,善用恩賜、才華,盡力實現夢想。《冬之旅》的作品裡,鋼琴以憂愁、带有沉重嘆息的形成下行音調。人生許多時均無奈地以此形成進行。然而,無奈的人生讓我們參透人生真理、也讓我們學曉更成熟、更認識自我。

最近找來美國傳統民謠《When The Saints Go Marching In 或 The Saints 當聖徒進入天家》([按此收聽])的曲譜重新溫習。以鋼琴彈奏這首歌並不困難,但作為一首著名的早期爵士歌曲(Dixieland),樂曲中流露的快活節拍一定要捉得準確、穩定。傳統上,這首歌用於葬禮,以樂隊的形式和送葬隊伍一起歡送死者。死亡不再害怕,天堂是相聚的地方。人生雖如《冬之旅》無奈,步伐也許艱難,願意我們仍能昂然向前,忘記背後,向著標桿直跑,直到眾聖徒進入天家之際 (When the Saints go marching in)。

*******

作者為張美玲博士,現於香港大學任教,為銅鑼灣浸信會會友,曾任多屆理事及詩班班員。讀者可電郵至 lisa@hku.hk 與作者分享。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