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时代教会退场? 说书会:借鉴英美教会正义运动成功经验

极端时代教会退场? 说书会:借鉴英美教会正义运动成功经验
(图:FreeImage)
21世纪的教会面对纷乱与极端的时代,教会撤退还是以福音为中心更新城市?马来西亚神学院(STM KL Centre)5月16日举办说书会,该院传道邱君尔借鉴英美正义运动的成功根源,来自教会大复兴,信徒生命彻底的改变,方能影响社会。

说书会以《21世纪教会成长学》 (Center church: doing balanced, Gospel-centered ministry in your city)一书为蓝本,作者为纽约大型教会救赎主长老教会(Redeemer Presbyterian Church)创办人提摩太.凯勒 (Timothy Keller),在书中提出"福音"、"城市"、"运动"三大支柱,回应困扰著信徒的问题,全身抽离世俗还是让宗教世俗化、抗拒社会文化还是被文化同化等。

福音核心:教会大复兴、信徒生命改变影响社会

马来西亚神学院中文延伸教育副主任邱君尔从书中疏理出三要点回应以上问题,首先是福音有多样面貌,教会的传道人面对一种危险,试图将福音变成一套深奥的教义,透过门训、圣礼、心灵医治、社会公义来建构门徒灵命,忽略了福音的主线就是教会大复兴。

过去二十年英美两地成功发起社会正义运动改革社会,甚至19世纪美国废除奴隶制,根源来自教会大复兴,圣洁运动影响信徒个人及公众生活,以致改变行为在生活各层面,经济、社会、政治、知识等产生变化。

福音处境化 同时坚守圣经权威和本质

缺乏福音更新,教会人数虽然可能上升活力却不会增加,即使人数增长对当地社会发挥不了影响,因为参加教会的人未有将信仰带进自己的生活场所。

福音需要处境化,但并非一般人所想"说他们想听的话",而是针对一些人性的问题给人圣经的答案,纵使他们不想听,也坚守圣经的权威和本质,例如韩国人和美国人对人权的看法也有出入,用圣经经文为切入点,让人看到本身也有文化的盲点,然后彼此互动。

教会打造各类模式转化城市

邱君尔又指,在城市转化上福音更新起了重要的角色,信徒与教会在城市有异象就不致沉睡,例如尊重城市的文化、对文化差异有一种敏锐感知力、追求人伦关系和睦却秉持社会正义。

在美国20世纪初期基要派在自由派、世俗化的社会仍然影响城市,自设庞大媒体透过大学、期刊、广播,传递基督教教义,让社会大众至少保持基督教的价值观维系家庭。

教会在多元文化打造出不同类型的模式来应对,例如"退缩模式"从文化抽离只关怀教会社群;"对抗模式"拒绝被政治和权力玷污;"包容模式"寻找机遇服事社会;"二元模式"基督徒在地上有圣、俗两个不同的身份。不管采用哪种模式,教会都应该尽力分辨及融合其他模式的洞见。

邱君尔提醒,作为使命教会,在城市有六项标志:教会必须挑战社会的偶像;带有技巧将福音处境人化,用大众听得懂的语言传递;装备信徒在生活每个层面完成使命;成为一个抗行文化的团体为大众谋求共同福祉;而且必须处境化回应未信者、慕道者的需要;最后是教会必须实践合一。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