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香港教会在殖民地政府管治下,鲜有对社会问题作出批判与探讨。今天,面对争取全民普选的危急存亡之秋,"和平占中"就成为教内热题,意见纷纭。
力抗强权显公义
研讨会首日,四位崇基教师由释经角度探讨公民抗命。谢品然博士先从希伯来先知的传统──"行公义好怜悯"说,抗争是重要的神学思想,希伯来民族历经五大帝国的威权统治,而历世历代的以色列民族皆以武抗和非暴力手段去挑战强权。这种因自由受辖和尊严受损所作的抗争,涉及对公义政制的理想追求,这亦是"和平占中"运动所强调的。
刘翠玉博士解读常用作支持政教分离的福音书经文──"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时指出,古时用作"上税"的犹太钱币是罗马政权的宣传工具。钱币一面是凯撒像,另一面刻著异教神明和神殿的图像,显示罗马君王利用宗教作巩固政权的手段,可见宗教和政治是不能分割的,并同时影响民生,因此教会就不能因"政教分离"而对避谈占中,反之要就这场影响民生的运动多作回应。
卢龙光院长则借《罗马书》13章有关顺服权柄的经文,认为顺服掌权者是出于良心,这颗良心是面对上帝并非在位者。在位者亦有责任按照神的旨意赏善罚恶。倘若在位者偏离神意,信徒可选择本著良心受罚而不服从权柄。
陈龙斌博士以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分析启示录十三章记载的"兽"。"兽"是"禽兽集团",即邪恶轴心。而经文记载的两只兽和羔羊都是暴力符号。从末世论的角度看,上帝站在公义之处,却同时容让"兽的国度"暂存于世。"既然《圣经》有暴力想像,那么信徒能否想像一下暴力呢﹖"陈教授认为,若然我们怯于不义权势而不敢谈论"占中",公平公义便难以实现。
挑战建制求复和
第二天的研讨会上,多位教员从福音派历史、系统神学、实践神学、历史契机和天主教的角度出发。邢福增博士概述福音派教会自七十年代至今的社关参与。
邢教授说,本土福音派的社关意识始于七十年代大专学界的"认祖关社"热潮和《洛桑信约》的公布。及后在八十年代因回归问题而成立议政团体关注《基本法起草,回归后对民主的诉求,以至最近的占中商讨,都见证福音派对社会日益关注。但可惜教会在占中议题上意见分歧,基进福音派积极支持民主理念,倒退福音派则批评教会过份参与社会运动而忽略传福音。 叶菁华以"复和与教会使命"为题,表示耶稣洁净圣殿、在安息日治病赶鬼等,无不挑战既有制度。而医病赶鬼应由个人层面扩阔至解决疾病的社会根源,对抗压迫人的权柄,这是教会令世界回复和平的使命。 关瑞文教授引述马丁路德金的名言说,人有道德责任去服从正义的法律,也有道德责任不服从不义的法律,从而带出基督徒要凭良心"犯法却不犯罪"。由此可见,公民抗命既是健康的民主行为,也具神学基础,所以教牧宜让信徒自由决定抗争与否。 龚立人博士则引用马可福音1﹕24探讨"历史契机"。昔日,耶稣得悉约翰下监后,就把握机会说"日期满了,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如今,当"占中"的契机出现后,信徒应效法基督,思考如何在教会处身的社区中作出回应。龚教授还说,除了静待契机,我们甚至可以扮演契机的缔造者,上帝亦乐于回应人的契机。
最后夏其龙神父以天主教的角度论公民抗命。他指出四至五世纪时期的统治者教会抗命就是背叛的行为。然而今天的教会则将抗命理解为维护基本的权利的手段,这种抗命是应当对整体公众的权益和公义的追求和维持。对于占中,他认为基督徒应视这种政治参与为基本权利,且这权利非出于某个政权的善心或我们乞求才可得到的。
除了神学研讨外,大会亦在首天下午邀得「和平占中」发起人陈健民教授和「帮港出声」发起人郑赤琰对论「香港社会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另一位「和平占中」发起人戴耀廷教授与基本法起草委员谭惠珠对论「从基本法及本地法律看争取普选特首。
研讨会完结后,大会以合一崇拜作为尾声,不同宗派及政见人士包括占中发起人朱耀明和反占中的港福堂主任吴宗文牧师同领圣餐。
崇拜时,香港神学院禇永华院长说﹕"虽然上帝子民意见不一,但我们都是神的儿女,在主里是一家人。"卢龙光牧师亦表示政治立场并非绝对真理,在基督里,不论犹太人、外邦人、自主的、为奴的、男的、女的,都可以在基督里同领圣餐,不同政见人士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