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角石的工作一向重视全人的关顾及牧养,工作范围兼顾灵魂体三方面:其医疗及救援是属"体"的工作,辅导、助学及助人脱贫等则属"魂"的工作,而建立教会或支持同胞建立自己的教会则是"灵"的工作。本报访问了房角石董事会主席汤颂年牧师,他向记者分享了中国医疗的所见,以及房角石准备建立医院的原因及梦想。
房角石的医疗工作
房角石在1995年已开始了中国内地的医疗服侍工作,据说是由一群热心的基督徒牙科医生治疗员和护士等数十人自愿组成义工服务团,前往广东省清远市一个村落开展义诊服务,同时为当地学童和家长开办保健讲座开始。
有了个好开始,房角石便陆续在其他省县开展义务牙科护理服务、兔唇颚裂矫形手术、修建乡县卫生院、卫生学学校教育建设、捐赠医疗仪器、参与医疗和护理专题交流讲座,资助乡村医生培训等工作。
中国医疗问题重重
多年的医疗服侍令房角石更深入了解国内医疗的庞大需要,特别是有感于国内同胞有"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乡村的农民更面对著"缺医少药"、"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情况。汤牧师就对中国百姓"贫病交加"的情况最为痛心。他表示在中国的广大民众中,贫与病往往连在一起。不少贫民特别是农民收入微薄,一旦生起病来,医疗住院费对他们来说实在难以负担,出现因病债筑、药贵等死等的情况。
谈到中国的医疗服务需要,有句俗话反映中国老百姓的苦况:"医院大门八字开,有病无钱莫进来"、"小毛病花大钱,住院赛过无底洞"。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评估,在全世界191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的财政支出中,医疗卫生支出的比重上中国是倒数的第3位。有调查显示中国人的患病率在近十年内提高了7.3%,但医院的就诊率反而下降了18.8%。反映更多人有病而不愿就医,或有病而无法就医的畸型现象。
贫民难过,更奇怪的是原来当医生的也不好过。以前医生可算是令人羡慕及敬重的职业,但奇在新一代就不愿意做医生。原来以前当有人受伤时医生本著医德会立即开刀拾救,但由于医疗费太沉重,一些人特别贫农对医生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若家人死在手术台上会马上反咬医生"医死人",不少医生因此惹上麻烦甚至官非。在此情况下,现时不少医院不论病人情况是否危急——即使重伤亟需即时施救——亦要病人家属按程序进行手续才开始救治伤患,以保障医院及医生权益为重。这样一来即使因医疗手续繁重而致伤者失血过多而死,病人家属反不追究。汤牧师说:"在这些情况下医生只能自保——十年前医生最主力救人,现在则是保命。"他认为这是文化及道德水平问题,是极深刻的积习,难以改变。
房角石内地事工有一定的经验及了解后,到08年左右开始构思藉著过去所累积的经验,凝聚更多力量,开设更实质的医疗工作。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亦在医疗政策著手进行不少改变,越重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目标,甚至欢迎台湾及香港独资建院,以引入高质素医疗服务,提升国内医疗水平。在此等大走势下,汤牧师看到是合适的时候通过立高质素"三甲医院"服侍中国同胞。
所谓"三甲"是指国内最高等级的优质医院,在医院的环境、建设、医疗设备、人员管理、技术水平等考核均达到指定标准,并且在临床学科综合水平具领先地位,且具有与世界卫生组织或国外学术机构合作的学术中心等。
房角石的"建院梦"如下:
1. 开创一所全资自置物业、独立运作、座落于国内交通便利地点的综合医院。 2. 医院以全人医治为己任,提供高质素之全科住院及门诊服务,亦提供教育培训卫生医疗人才之根据地。 3. 发展计划能够按部就班,由初期建立之"二甲级"医院,渐进地改造成五百床之"三甲级"医院。 4. 高端水平之优势,将门诊陆续增设于其他省县地区,甚至可尝试崭新合作范式,与卫生院、儿妇保健中心、村医卫生站、 爱心诊所等,构建成联网医疗服务队伍,以致房角石能支援现已开展的农村卫生工作。 5. 我们所构建的医院能在大规模的天灾国难下,即时动员特别队伍赶赴现场参与赈灾工作。 6. 持守公正严明的管治作风,倡导高透明又廉洁的财务管理,实行采购与医疗处方分家。 7. 在理想的医院制度里,让上、下员工领取合理、忠诚的实际薪酬。
汤牧师希望房角石所建立的不单是一所三甲医院,更是一所不收红包,不克扣工人工资,带著企业良心营运的医院。如何能如此诚恳、不带机心地服侍呢﹖他说:"不同理念和价值产生不同用的作为",又引用《圣经》说:"所以要保守心,胜过保守一切。"
中国事工困难
汤牧师承认在中国做事工不容易:"中国事工怎样做都对,怎样做都错—因为中国太大了。"他解释仅在中国就包含了"四个世界",如上海、深圳等地方是富裕、先进的第一等城巿,生活指数极高;而第四世界地区生活的中国人可能连裤子也没有,差异极大。因此事工很难做到事事俱圆,反容易顾此失彼,招致批评。
因此事工的定位相当重要。汤牧师认为做上帝的工作要清楚是要得到上帝的称赞,而不是人的称赞。此外他将中国教会比喻为身体、房角石比喻为手臂——代教会执行社会服务工作。亦清楚自己是客人身份:"我们不是主人去指手画脚,要明白身份,否则惹人讨厌。"他更表示若有一日国内有组织在社会服务上做得出色,甚至可以将在国内的工作交给他们:"房角石不是千禾秋万世,乃希望耶稣的名高举,让实在有忠心的人承接异象——可能从新一代或教会兴起接棒的人——这是长远的理念。"
"大使命"、"大诫命"两条腿走路
房角石过去作风甚为低调,不喧嚷,特别是在中国大陆推行事工更是如此。汤牧师举例曾经与另一组织一同到某地方工作,房角石在那里默默事奉,但另一组织则敲锣打鼓地大事宣传,结果太张扬而招致公安清场。为此他特别感到要务实工作,并聚焦于人生命的改变,"在中国工作不能高喊『哈利路亚!』然后走人,否则你走了以后那地方就完了。"
他说认为在大陆工作要低调,做真正能令人生命改变的工作。他相信无论用任何的形式,社企也好、直接教会门训、神学院或培训,目的都希望为人们的生命带来改变。汤牧师说:"形而下的都是为彰显形而上的事。"
生命的改变不是进行项目或举办活动而来,而是实实在在的服侍,汤牧师就说出了事奉的精髓:"我们可以有很多形式去彰显爱心,如助学、振灾、扶贫……但所给他们的不是活动,乃是同工们优质的服侍,为他们带来的生命的影响。"做事工的都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传福音的"大使命",另一条则爱神爱人的"大诫命",而这两方面的核心是一起的。
汤牧师举例说,如在实践社会关怀时是在服侍中为受者的生命带来好的影响,甚至能让服务的"受者"感动而愿意反过来成为"施予者"时,就显出他们在心态和核心价值上已有所改变,这就达到了房角石的目的。
呼吁海内外热心医护人材参与中国梦
作为与教会密切伙伴的机构,房角石自信无论在经验上、在经济或人力资源等方面均有优势。因为房角石在教育、医疗、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参与中国的建设十多年,在医疗教育及医疗赈灾上有一定的经验。在慈善筹款上亦有一定之能力,最重要的是拥有香港及海外以至世界性的医疗人材网络,已具备不少力量。
建院梦如今仍是刚开始,房角石现正在广东省寻觅合适的建院的地方。除此之外,汤牧师现正积极向教会分享异象,望数年内能吸纳汭海外优秀的基督徒医护人员参与工作,呼吁有异象到国内服侍的医疗人员参与这美丽的宣教医疗梦,同心服侍国内同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