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长假正值短宣旺季,出发之前,最需要准备的,不是衣物、不是药物(这些东西相信已有很多宣教前辈嘱咐过了),而是心。
初代教会的宣教使徒保罗说:"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没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没有律法的人,为要得没有律法的人;其实我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甚么样的人,我就作甚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哥林多前书九章20-22节)
保罗这段话是于宣教行动中不断地观察、思考与模拟而成的精粹体悟,相当值得所有正在短宣或预备短宣的团队、个人深切思想。
认养关怀族群的挑战
经由从旁观察与宣教中心接触、配搭过的团体或个人,我们发现有几个因素将会导致好意传福音的人遭到当地人排斥,严重一点,连自己原来的一番美意与充满盼望的期待也都被摧毁殆尽,我甚至曾听人临去前说过:"这什么地方,以后再也不来了!"之类的话。
某些团队因欲认养族群或支持当地同工故与我们随行勘查,倘若他们决定要做什么就必须达成,否则即生微辞;然而他们忽略了在地理、交通、时间、天候、经费及本身体力等条件综合考量之下,委实不适合这些行程。
实则,此乃服事心态的问题,我们本是要作仆人,而不是自居上位的"投资者"。团队想要看看"哪些地方值得投注福音资源"无可厚非,对他们而言,与自己生活环境差异越大的,就是越值得投资之处,这样的想法不能谓其错误,少数民族生活环境也是普遍性地落后,不过各地、各族的少数民族依然有其差异性存在,无法强要非必去到想像中如何如何的聚落。
尊重适应少数民族文化
部分弟兄姊妹对于文化习俗截然迥异所造成的不适应感,将少数民族的特殊文俗视作有损健康、异教风俗等等,有些比较真性情之人显露出厌恶的表情甚或当场直言;当地族人可能听不懂普通话,但我们培育的本族同工多少都通晓一点普通话。
关于此点,我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假设我们去别人家里拜访,难道会走遍每一个角落,像是卫生检查官员般地一一挑出应改善事项吗?同样地,我们进入少数民族的家里,他们愿意开放空间让外人进去与我们聊聊已是难得;传统习俗中,少数民族的家屋对他们而言具有神圣祭仪的空间涵义,以往是不许陌生人进入的。
况且,环境的改善岂是一朝一夕?短宣一、两个礼拜就想部落营造,实系强人所难。有人第一次去即大力建言茅厕应如何整建、清洁,或是改成现代抽水马桶等,却未顾及之所以形成如此的生活方式并非偶然,必有其环境因素所致;深山里水源缺乏,地形崎岖,广泛地建造抽水设施并非易事,另外,他们堆存排泄物,是为了施肥。我们不是任何一位政府官员莅临指导,我们只应是君尊的祭司。倘若难以苟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或环境,只需安静地为他们祷告,待时机成熟,再与他们分享自己可行的建议。
我们基于热心、怜悯或善意所提出的方案,必须对他们是可行的;你告诉他该换抽水马桶,接著面临最实际的问题─经费从何而来、由谁规划与执行?我们也该顾虑到长期以来此处的人就是这样生活,并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例如某些少数民族住高脚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猪,家畜味从下方飘上来,终日弥漫屋内;住惯了干净环境的人进到此等地方当然受不了,并很同情他们,于是建议他们应该把猪养在离家远一点的地方,他们听到却觉得不可思议,因家畜是他们重要的财产,养在家屋下方以防偷盗。看到他们与我们南辕北辙的生活方式,致生满腔怜悯的冲动时,我们应先冷静地了解他们生活方式的形成原因,再渐进式地帮助他们。
显出不同世俗的价值观
少数民族可以说他们很谦卑,实际上他们十分自卑。当他们面对汉族,他们认为汉族比较聪明体面、有钱有势,所以我们与少数民族对话时务须谨慎。
有一次我在大陆买了双球鞋,同工看到了直夸好看,我说很便宜啊,不到100块!他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气氛瞬间凝结,话题也就此打住。
刹那间,我忽然想起以前刚从部落来到梦寐以求的大都市─台北时,多么羡慕台北车站前熙来攘往打扮入时的男女老少啊!每当我坐公车,看到推挤笑闹与我同龄的青少年,那种侃侃而谈的自信神采,使我自惭形秽,我无法正视他们,仅敢低头偷瞄,手中的环把被我紧紧地握住,握得手心泛红印出痕迹,心里只想著赶快下车,因我觉得他们正在嘲笑我身上俗气的装扮及与生俱来的黝黑皮肤和面孔。
世界习惯以金钱和外貌作为评断人之价值的准据;金钱,像一道无形的铁栅,在世人中严格地划分贫富的阶级。中国大陆的贫富差距相当严重,纵使我心里没有拿金钱炫耀的意思,但是对于少数民族,要他信主后立刻抛却世俗的标准,并不容易,因为他们是活生生地在这样一个社会之下,不断地承受这些不公平的对待。
因此,服事当中,我们应要特别显出不同于一般世俗的社会价值观,能够避免让他们产生歧视感觉的控制端,就在蒙神呼召对他们有负担的人身上了,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认同并随之改变。
话说某回当地接待的家庭盛情款待鸡汤一锅,同工夹了一块咬下一口,这块是肉嫩又多的部位,他嘴里还在咀嚼,一边说:"好吃,老师你也吃",接著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他咬过的鸡肉放到我碗里。
此时有人挺身而出说:"这不好,这样不卫生"我马上说:"没事,谢谢你,我习惯自己动手夹菜,下次我会从锅里直接夹了"
感谢主,主来到罪恶满盈的世界,祂不嫌肮脏,与罪人同住同吃,用圣洁的手洗罪人的污脚。而我们,充其量也只是罪人与罪人的相遇,没有高下之分,皆出自于地上尘土。服事少数民族,不管是短宣、中宣还是长宣,千万不要反过来批评他们的软弱,而应"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无论系价值观、生活习惯抑或灵命上的软弱皆然。
由于原住民和基督徒的身分,曾经有人问我是否认为基督教对于原住民传统文化造成"破坏";这个问题透露出当代的文化研究将基督教视为"具有侵略性的宗教信仰",特别当基督教的传播与近代史上帝国主义的扩张勾连推论时,更容易凸显出此一被误认的特色。这是对方知道我向少数民族传福音而对我发出的"异议",看来他是为了保存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方有此一问。类似的问题经由不同的人一再提出;某位尊长亦曾发难:"你们基督教真霸道,只能有一位神!"
对于基督徒而言,神绝不霸道,反倒是温柔谦卑到难以想像的程度:"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腓立比书二章6、7节)。宣教,并非基于企图改变少数民族文化习俗的理念,告诉他们要断然改变这个那个的习俗,而应从十字架舍己的爱出发;如果我们不先舍弃自己的定见与偏见,又如何能叫他们舍己接受十字架呢?一旦他们愿意因著我们的付出接受耶稣为救主,传统习俗的式微是附随的必然现象与结果,且这也是他们甘心乐意的选择。
用心了解礼俗与信仰
前往不同民族部落进行跨文化宣教时,看到彼此南辕北辙的生活方式,我们应先了解他们生活方式的形成原因,再渐进式地帮助他们。
少数民族多属于泛灵崇拜,通常我们很难在第一次见面时立即对他们谈到基督的十字架;我们并非时时刻刻都在当地,如果初次相见就硬将自己的信仰强加其身,要他们烧像毁坛、弃珠炼丢牌位或拆牛头羊头等等,他们会强烈地感到自己被冒犯了,下次再接受你及所传信仰的机会就很低了。对待身旁尚未信主的家人我们应不会采取如此激进的方式,对待少数民族亦须持著温和的礼貌;礼貌,却是以他们所传承的礼俗与知识为准。
举例言之,少数民族对于身体部位有极富于礼俗或禁忌的诠释,特别是老人家,仍然存有这些概念;一般人合照时将手轻放于旁人肩膀乃习以为常,某些少数民族的老人家却认为这是个禁忌。
由于各族间对于房屋、身体、居住环境及人际关系等都具各有特色的礼仪禁忌,故宣教之前,最好稍阅该族的文献资料,一方面能知道哪些礼俗与交鬼有涉,并借此避免之;至于有些细部琐碎的习俗,文献不一定有所记载,此时最佳的应变方式就是少说话多观察。
试想,倘若保罗总是预设立场妄下论断,却未曾用心观察与体会传福音对象的文化习俗及思想心态,他何能知道对方是甚么样的人,进而"向甚么样的人就作甚么样的人"?
对宣教族群的传统信仰有初步了解,可让他们留下好印象,愿意撤开心防,进一步与你交谈,一方面也能从他们的传统信仰切入福音,引导到福音的真理中。少数民族有些与宗教相关的仪式,固然不能积极鼓励他们继续遵守,而这是需要培育当地同工持续性地牧养。
但是关于短宣服事的心态,可以一句经文总结:"祂凡事该与祂的弟兄相同,为要在神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希伯来书二章17节)揣摩本文所引相关经文之精义,运用于少数民族宣教当中,最大的原则就是如耶稣降低自己,俯就卑微,设身处地,一举一动之间仿佛自己就是他们。
蒙允转自:《基督教论坛报》第340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