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一下之前的特首,梁振英的就职演说又真的是有点碍耳,事关历任特首的就职演说都是广东话和普通话并用。在2007年,同样有胡锦涛在场,曾荫权的就职演说却是用广东话。
不过想深一层,又不能过份怪责梁特首。的确,在回归之前的香港,广东话和英文是主流语言。但时移势逆,过了15年的时间,随著跟内地在各方面的交流频繁,普通话在香港日趋普及。特区政府统计处今年二月公布的人口普查报告显示,普通话的普及程度已经超过英文,成为香港第二大语言。报告又指,截至2011年6月底,香港大约707万人口中,46.5%声称能说普通话,比2001年上升了13.3%。并且有1.4%的人声称以普通话为最常用语言,高于2001年的0.9%。
这个现象亦反映在香港的职场上。有香港大型求职网站指,近半年有11%的招聘广告中,要求应征者必需识讲普通语。以工种分类的话,要求应征者必需识讲普通语的招聘广告中,银行和金融业占18.6%;政府及公共机构占17.1%;物业及地产占16.9%;健康及美容业也有超过14%。很明显,加强对普通话的要求,是为要拓展内地业务,招揽更多生意。
语言其实是一复杂、涉多个意义层面的问题。首先语言是一种沟通工具。特别在今时今日的所谓地球村,能够操多一种的语言,就好似手上有多一件工具,绝对是一项优势。前一排有一个朋友,到本地一家主流的大机构应征,出乎我朋友意料之外,三轮面试中,其中一次竟然全程用普通话。而在取得工作后,很快就要协助上司聘请新员工。上司原本已经心仪于其中一个应征者,甚至向我朋友表示百分之九十九会聘请那个应征者,但就在最后一日见最后一个应征者之后变挂,原因只是最后一个应征者会说普通话。所以奉劝各位会中文的,好好保持中文的表达和书写能力,因为即使在本地求职,可能都会有好处。当然不只是中文,其他语言一样。多一种,就多一个工具。
除了是沟通工具之外,语言更是一个世界观的具体表达。例如中文字"禾"田字,是模仿禾谷成熟后向下垂头的形态。"禾"字除了捕捉了禾谷成熟的形态之外,更有"君子不忘本"的意思,成长以后仍垂头谦虚注视自己的根源,充份表现了中国人的人伦观念。又或者在"禾"字右边加个"火"字,成为个"秋"字。古人在收成之后,取去禾谷,剩下的禾秆用火烧,借以滋养土地,故秋字象征一种成熟的状态。掌握一种语言,无形中是在体会著一种了解生活的角度。若能掌握多于一种差异极大的语言,就能有更阔的视野去看世界,更圆融的手法去解决问题。
可惜语言的不同,亦往往成为不同群体之间纷争的引爆点。例如在香港,置身人头涌涌的铜锣湾,周围都听到普通话的声音,有的人会听见商机,有的人会听见中港一家亲,有人就会听到大陆人进占香港,为求揾钱向内地人献媚,港人无掟企,进而内心产生愤愤不平的情绪。今年较早前,就曾发生过佐丹奴和 agnes b 等品牌的宣传标示,因使用简体字被指践踏港人文化,遭到抗议。难怪甚至有人称语言是一种权力的拉锯。
所以从大体上讲,梁振英全程以普通话发表就职演说,你不能说他错,毕竟香港是中国一个城市,在这类会在全国广播的大型场合上用普通话,可以说是一个合理的选择。若果他是抱著曾荫权的心态,做特首是打份工,家下在香港职场已有要求员工识普通话的趋势,梁振英在老细面前大讲普通话亦无可厚非。
错就错在他忽略香港形势,和自己形象上的死穴。社会不少人仍然以拉锯战来看香港和内地的关系,语言是其中一大引爆点。再加上不少人都认定梁振英亲中央,只用普通话就更深化"佢唔系企港人呢边"的形象。这些形势不看清楚,梁特首只会增加跟港人之间的距离,这对治港肯定不是一件好事。
******* 作者:廖长仁,土生土长于香港,现居温哥华,为歌邻基督教会传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