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达心牧师谈人文精神失落与生态危机

余达心牧师谈人文精神失落与生态危机
余牧师认为今天生态问题源于人文精神的失落。(图:基督日报/陈丽斯)
中国神学研究院院长余达心牧师上周六分享了人文精神的失落与生态危机的关系。他表示今天的生态危机与人文精神的破落有关。由于人极度的自我中心,关注欲求的满足,于是不自觉地成为"消费"的奴隶。其结果是助长了巿场资本主义的兴起,并环境生态的严重破坏。

他表示在1895年至1905年年间,美国经济经历重大的重组,小公司慢慢发展为大企业,并出现了不少企业巨擘,改变了美国日的经济结构。不少大的经济集团甚至富可敌国。

他认为所谓全球化其实指的是巿场及巿场逻辑的全球化——认为每个人是按著自己的私利行动,因此要按个人利益而带来发展。在此逻辑下,"竞争"被视为最有效率的发展方式,"合作"则远远不及。在此观念主导下,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合符这功能者视为有成功的可能,反之则被淘汰。

投资大师索罗斯(George Soros)看出当这价值凌驾其他所有价值时,带来了全球资巿场资本主义的最大危机。在金融风暴后,索罗斯作出反省后指出巿场不断地刺激人的欲求,将欲求当作需要,甚至不断制造欲求,并为人们提供各式各样的选择。而"选择"的背后其实利用了人生命的最宝贵的价值——自由,将"选择"摇身变为"自由"的定义,但不再强调"选择"所应有的责任,不知不觉地决定了人的生命。

自18世纪末美国将财团定为"法人"后,财团如同个人一样受到法律保护,包括进出国家营商的自由。然而与有血肉的个人不同的是,"法人"并没有感情,没有爱与悲悯之心。不少大财团利用此自由进出国家营利后不顾道德责任而去。

余牧师提出一个甚经典的例子:1984年美资公司造成印度博帕尔巿毒气事件,3800多人死亡,11000人受伤,50万人曝露在毒气里,造成身体的伤害,至今仍有390吨有毒化学物质渗入地下水,影响当地人的生活。但是直至今日,该公司对受害者的赔偿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他说,富士康、本田汽车公司等问题背后亦存在不少国际大企业压榨的不仁故事,以致出现不少社会问题。

余牧师最后道出问题征结:"然而最大的问题仍是巿场在不断制造渴求。消费主义就在我们的周围,令人不自觉地成为消费的奴隶。"他认为要改变社会必须两条腿走路,在提升人文道德精神的同时,亦要对大集团有所规范。他又认为政府需要订下经济政策的优先次序,才能处理国际集团在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上周六基督教背景的施达基金会主办"我爱天父世界——从关怀创造到践行公义"讲座,邀请得神学院教会、关注环保的基督徒组织及教会分享关怀神创造的世界及如何践行公义,吸引了不少人参加。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