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於循道衛理觀塘社會服務處Methodist City Space舉行,並設線上及實體同步舉行。
廖廣申醫生:拆解自殺迷思 評估自殺風險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副總監廖廣申醫生表示,個人完美主義、學校頻繁考試制度等都是壓力源頭,可導致焦慮、抑鬱等心理症狀,亦會增加自殺風險。
廖醫生曾接觸學生因覺得被老師針對、選錯科目等原因而產生自殺念頭。他提醒如學生突然有寫遺書、談論死亡或離別、在不尋常情況下道別、突然贈送珍愛物品等異常行為,又或者情緒突然轉變,例如從沮喪低落轉為異常平靜甚至開心,這種反常表現最需要父母和老師警惕。
他又指坊間有一些極錯的迷思諸如「說要自殺的人不會去做」、「直接問對方是否不想活下去會刺激他去自殺」這些說法大錯特錯。相反,學生發出自殺訊息往往是希望被聽見和被在意,因此必須嚴肅看待所有相關訊息。此外根據研究與臨床經驗,開放對話反而能提供傾訴機會,並不會提高自殺風險。
廖醫生提醒如身邊人出現自殺念頭時,應協助其重尋生存意義,提醒對方自殺無助解決問題。但長遠而言,情緒教育比知識傳授更重要,最好做法是需培養孩子健康快樂的個性、積極態度、寬闊胸懷與堅忍精神,即使學業表現普通,仍能保持樂觀心態。
廖醫生說:「信仰能幫助孩子理解,上帝創造我們本是為了人喜樂,祂賜予我們家人與朋友的關係,使人知道從不孤單。」他又鼓勵父母帶領孩子參與主日學、閱讀聖經,以經文作為支撐力量,讓他們學會以耶穌為生命力量的來源。
林一君牧師:用同理心回應學生當下處境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鑽石堂堂主任林一君牧師曾挽救意圖自殺學生。曾有一名女學生因被同學嘲笑其容貌醜樣,亦不被父母諒解,憤而離家出走意圖輕生。校方求助後,林牧師及時在山上救回女孩送院,持續陪伴直至康復。另女生在天台跳樓自殺前致電向她道別,她即趕赴現場勸阻,該女生現已成為教師並信主。
林牧師亦結合社工與校牧經驗,分享與年輕世代同行秘訣。她會透過線上遊戲陪伴年青人,有男學生因學業困惑向她傾訴,如今也成為教師。她指出,虛擬空間有助年輕人敞開心扉,鼓勵牧者善用網絡平台溝通,關鍵在於避免批評、優先接納情緒,例如以「耶穌也曾受欺凌」用同理心回應當下處境的學生,與他們共同尋求方法走出低谷。
李奕亨老師:為學生打氣引導正面思想
現於新生命教育協會呂郭碧鳳中學任教的李奕亨老師正是當年曾向林一君牧師傾訴學業困惑的男學生。他說:「當時很努力讀書,可惜成績不如理想,讀得很不開心,想搵人傾訴。」幸得教會的弟兄姊妹支持,並依靠聖靈渡過難關。
如今角色轉換,他以老師身份關顧新一代學生。曾有學生因成績欠佳胡思亂想,「將未發生的事想到好恐怖」他便以自身經歷開導和安慰對方,並支持他說:「即使讀書成績不好,你依然是我的學生!」
他又會在測驗卷寫下聖經金句和鼓勵語,為學生打氣,當他們遇到難處時想起耶穌的話,藉以勉勵學生「人生很多難題未必解決到,但上帝是最大的保障」。
從當年的受助者成為今天的助人者,李奕亨領悟到上帝賜予的恩典與能力足夠渡過難關,他亦以此信念幫助年輕人抗衡絕望、防止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