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女士以作为"五十后"的香港人而感恩,因为有机会成为历史上民主运动的见证人。她回忆89年事件萌芽开始,她和仁智放工就立即回家,热切地关注事件。悲剧发生后的5月20日当天香港挂起八号台风讯号,她与仁智把孩子交给家佣,就拿著雨衣参加游行。虽然风雨飘摇,但参加的人很多,那记忆让她无法忘怀。
自此开始,当时在中国神学院研究院任教基层福音课程的潘仁智就常与学生一起谈论有关中国及民主的话题。此外她与仁智每年一定会一起参加六四祷告会及六四烛光晚会,从不会缺席,登报的祈祷文亦不会缺席,希望有一天六四事件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她说:"一年一年过去,有时会失望,似乎只能不断等待。但每一年等待都带来不可忘记的讯息:这事留下很深刻,真确存在,无人能拿走,所以一定要出席及坚持,盼望民主在中国能实现。"她与仁智并家人跑到北京天安门广场,站在广场上祈求有一个民主的政府。"我们不单盼望中国富强,更盼望人民有真正的民主。于是我们站著在那里为著民运人士、同胞和国家祷告。"
去年,仁智在11月底突然因心脏病发离开世界。妙云说:"人情上感到很可惜及遗憾,似乎他未能见民主真正实现在国家里。但当回顾过去与他相处时,明白到他是凭信心走向死亡,像希伯来书所说:是从远处望见的。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那些人存著信心死的,似乎未得到所盼望的应许,但远处望见,就欢喜迎接。这个盼望在仁智心里,他从远处望见这等候,就相信会实现。我相信薪火相传,有八十后、九十后,有儿孙,这应许的实现会一直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