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探討教會準備進入社區時可能面臨的張力。
浸信宣道會恩雨堂黃傲賢傳道:保持開放和彈性心態
來自浸信宣道會恩雨堂的黃傲賢傳道提到,教會在準備進入社區前須對社區環境有清楚了解,為如油麻地區有許多劏房獨居人士,這將成為教會的服侍對象。其次,教會要保持開放和彈性的心態,隨時按社區的真實需求調整原有計劃。此外社區街坊與教會信徒的背景可能差異較大,教會要做好心理準備,如何接待他們並進行福音鬆土工作是一大課題。
黃傳道也分享到,教會剛開始推動社會工作時面臨不少挑戰。油麻地區有許多癮君子,弟兄姊妹初期接納他們並不容易,但日子一長,大家在心態上已有顯著越來越開放和接納。此外教會亦透過「深度同行計劃」和小組等活動成功吸引新來港移民,從最初無人問津到現在已有20人定期參加活動。
播道會道真堂羅俊傑傳道:讓區民無論何事都想起教會
坐落在土瓜灣的播道會道真堂羅俊傑傳道分享,教會進入社區最大挑戰是讓大家同心合意。不少會友質疑街坊來教會只是為了滿足自己需要,對社會關懷是否能真正傳福音存有疑問。羅傳道幫助弟兄姊妹改變觀念,指出正如耶穌行五餅二魚的神蹟先滿足人的基本需求,教會也應該與社區居民同行,讓福音信仰自然地在日常生活中彰顯出來。 羅傳道又提到教會保持「門常開」政策,例如讓DSE學生在教會一起等待放榜。他提到有一位學生在DSE放榜前跳樓時,同學們立刻致電教會求助,顯示出他們在危急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教會。羅傳道說:「當社區居民平時無事時想到教會,在需要時也立刻想起教會,這才是教會發揮真正的意義!」
旺角宣道堂陳淑娟牧師:擁抱安慰 DSE同學
旺角宣道堂堂主任陳淑娟牧師回應,即使教會內部存在不同意見,也不代表無法同心服侍。 她提到自己曾因大力推動社關l被執事會主席批評為「好大喜功」,後來對方主動向她道歉,承認對她的評論不當。她強調,真正的合一不意味著要有一致的看法,重要的是在差異中彼此包容,達到「和而不同」
宣道堂開展了多項社區事工,包括服務新移民、基層家庭及清潔工等。教會將七千呎的空間朝八晚八開放。她認為社區服侍的核心在於「陪伴」,月初小學升中派位時,她去學校派珍寶珠為學生打氣;DSE放榜教會牧者亦到上水及油尖旺陪伴學生:「我遇到一位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學校老師直接對他說:『這樣的考試成績我們也無法幫你』。我擁抱了這位學生,他當場痛哭。」 宣道會麗瑤堂黃木禎牧師:靈活調整讓愛進入人心 座談會第二部分,講員分享已在社區服侍一段時間的教會如何持續推動工作。
宣道會麗瑤堂主任牧師黃木禎分享投入社區服侍實務經驗。這間位於葵涌、約280人的教會自2021年起與惜食堂合作派送食物,共接觸15戶獨居或雙老長者,以及60戶單親、綜援或低收入家庭。為此,教會更特別成立「社關福音行動委員會」,將事工系統化。
黃牧師指出,社區福音工作需要因應實際需求靈活調整。他發現許多單親家庭完全缺乏社會福利支援,處於極度貧困狀態,遂與教會關懷貧窮網絡合作提供義工津貼,讓受助者每週一次擔任義工,漸漸與教會建立了深厚關係。教會同時開設查經班、歌唱班,更組成詩歌隊外出佈道,至今已有五人決志信主:「只要用單純的愛心待他們,自然會想認識耶穌,因為福音已進入他們心裡。」
黃牧師特別提到,長者們來到教會後總捨不得離開,喜歡聚在一起聊天,教會因而成立「耆英組」回應需求。他深刻體會到:「香港社會最缺乏的就是這份單純的愛,而基督徒最寶貴就是這種愛心。當這份愛進入人心,就像種子落在好土裡,自然會萌芽生長。」
他又說:「社關工作是活化教會,如果教會不做社關就會淪為俱樂部!」
白田浸信會林廣乾牧師:見證瀕臨崩潰的家庭逐步轉變
位於深水埗的白田浸信會堂主任林廣乾牧師分享,他回顧教會40多年前已設立安老院中心與青少年自修室,當年的受惠青年如今已成教會中堅。但近年使用自修室的青年人進入教會的甚少,因此教會轉向「深耕細作」策略——透過長期互動與街坊建立關係,例如開辦英文拼音班與家庭保持穩定連結。
林牧師見證了一些瀕臨崩潰的家庭因著參與教會而逐步轉變,深感安慰,認為這正是教會堅持社區服侍的意義所在。他直言:「教會原本是醫治人心的地方,但信徒生命長期停留,教會成為『生病』的地方,唯有共同關心別人的生命,信仰才能真實成長。」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與教會合作進入社區
第三部分,社關機構分享如何與教會合作進入社區。教會關懷貧窮網絡(教關)助理總幹事李妙如強調,機構的角色並非取代教會的工作,而是提供支援。除提供資源外,教關亦會親赴不同地區為教會進行培訓。例如為充滿熱誠但缺乏經驗的金齡人士提供訓練,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參與教會服侍。
此外,教關還教導教會拍攝和記錄社區工作,讓更多人看見教會的社關成果。李妙如認為,這種記錄不僅能呈現教會的服侍見證,也能鼓勵更多會眾參與其中,擴大社區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