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徒阅读碎片化? 出版商:少读纸本书无减阅读人口

信徒阅读碎片化? 出版商:少读纸本书无减阅读人口
以琳书房曾沛铭认为信徒阅读人口未必减少,只是纸本书读者减少。(图:基督日报)
有说现时信徒阅读风气不振。为了解实况,本报记者在今届香港书展基督教坊走访基督教书商,一方面探讨信徒阅读风气情况,亦了解出版商如何协助信徒成长。

你是否认同信徒阅读风气下降?

以琳书房助理业务发展经理曾沛铭承认,信徒阅读趋向碎片化,但他质疑说:"阅读人口是否减少呢?这未必是一个事实。但阅读纸本书的人口的确是减少,因获取资讯的渠道增加了,信徒选择多缺乏耐性对著一个媒体来阅读。不过,真正喜欢阅读的人没有减少。"

他指以琳书房因此"用两条腿去走路","一方面巩固实体书的人,另一方面以各种类的媒介吸引人读书。我们要探讨究竟是信徒不喜欢看书还是转换了另一个媒体看书,如果弟兄姊妹喜欢用另一种媒体来接收讯息,整个出版行业都可以转变,出版社的角色不一定局限在出版,它是一个媒体。"

文艺出版社编辑苏淑芳认为,从书展门前大批排队等待的读者可见,香港人还是喜欢读书的,但问题在于如何推广阅读。

该社的市务经理宋碧婉认同以上说法,因此在推广阅读上需要花点心思:"现时青年人倾向阅读较薄的书籍。为顾及年青人的阅读习惯,书藉的排版、字体、设计都营造空间感,编排上『轻量化』—— 一本书他们拿在手读的时候不会太大压迫力——这不是老生常谈的事,而是事实。"

此外文艺的读者群由儿童、青少年、成年至长者都有,出版的书籍亦多样化,所以文艺读者群的阅读光谱是阔的,但整体的阅读时间可能减少。

信徒选择或关注哪类书?

被问及信徒大多喜好哪类书,曾沛铭则说:"信徒喜欢追求一些功能性的东西,知性的书籍是书房的冷门书。"

他表示,"以琳书房的祷告系列、祷告小册子是以琳书房长销书,弟兄姊妹喜欢祷告的模板(template)跟著来祷告,例如按著《圣经》节录出来的经文来祷告,当中提供不同的祷告层面,个人、教会、甚至属灵争战的祷告。"

他继续表示,该书房有三类的出版都是信徒喜欢,包括信徒生活、灵命成长及有关以色列的书籍,并强调:「如果没有内在的生命培育,人里面的能力就不够强。

书籍不一定要新,但要为信徒不同的灵命层次拣选,"就以诗歌敬拜为例,以琳与其他出版群体不同是敬拜类的材料较丰富。人容易受声音感动特别是开心或不开心的时候,音乐可以帮助人情绪上亲近神。"

"敬拜是书房多年来的负担,近年主力推动粤语诗歌敬拜,弟兄姊妹希望用母语音乐来敬拜,原因是香港人写给自己的诗歌特别容易受吸引和亲切感,书房帮助他们在文化处境里亲近神。"

曾沛铭从反面指出,信徒少有拣知性的书籍,被喻为"现代版的鲁益师"的提摩太.凯勒(Timothy Keller)是一位牧者,他的书适合知识分子阅读,在演绎圣经方面做得很好,例如《山寨版的上帝》(Counterfeit Gods)。

以琳书房读者年龄层大概30岁以上偏向成熟,曾沛铭坚定的说:"不能单单给他们吃鱼,我们都要教他们钓鱼,所以出版一些教他们『钓鱼』的书,例如『教会论』的书,其实年轻新一代信徒都喜欢反思教会的问题,但奈何限于年青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难于普遍化,弟兄姊妹亦欠缺这方面的追求。"

至于文艺出版社,苏淑芳表示乐见该社的读者群广阔,"由小朋友,青少年至成年、长者,关心的议题都包罗万有。信徒在书展多关注新出版的书籍,例如何志涤牧师的《沉着牧思》、陈一华牧师《乱中灵思》,这些是信徒喜欢的题材,重要的是掌握读者关心是什么、兴趣在哪里、如何切合他们的需要,读者自然就会寻找这类书阅读。"

至于出版社怎样理解读者的需要?苏淑芳指,从不同渠道接触读者,书展就是最好机会,了解他们有甚么兴趣和需要。

宋碧婉则表示,出版社的责任是培育信徒,出版大部头的书例如《基督教典外文献》(新、旧约篇)不是为销售而是希望培育信徒有好的生命质素。

还有透过出版推动一些特别类别的文化。例如"生死"的题材,以往少人谈生死,但现在人的寿命延长,治疗亦成漫长的日子,有必要关注病患者的心灵,所以出版陈一华牧师《乱中灵思》。

出版社如何推动阅读?

为提升阅读风气,以琳书房和文艺出版社都认为需要由机构策动。曾沛铭说,"以琳书房正部署推广阅读计划,若资源许可或会举办一些阅读的活动,他在网站上传一些好的书籍推介给信徒,让他们多点认识基督教信仰作为福音预工。"

说到推动阅读,宋碧婉欣慰地说:"文艺出版社有读书会『围读星期五』,隔一个月一次,慢慢培养阅读的群体,会中有责任编辑与参加者同读一本书,培养阅读好像种一棵树不能速成的,每一个人的口味不同,但当你找到合口味的书和有人帮你,你就会慢慢欢阅读,在量和口味上都会有增加,有人鼓励你慢慢又会睇多一本书,建立生命工程需要长时间的。"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