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主辦單位邀請我替這活動擔任演講喜賓時,我立刻就答應了,因為他們提出了一個令我很感興趣的題目――以通識教育的角度來討論我心目的世界公民。身為通識科的老師,我當然有一個對世界公民的看法,當再深思這課題時,我更可以肯定的說,幸好在「三三四」下通識教育科成為了所有高中學生的必修科,正因為這一科,說是鼓勵也好、被迫也好,都能令學生的國際視野得以擴濶。不是嗎?除了通識教育科,還有另一科涉及的面那麼闊嗎?通識教育科有六大範疇,最直接與國際視野有關的就是「全球化」,還有「科技與環境」,其實其他四個範疇也有很密切的關係。我鼓勵學生好好研究通識教育科之餘,更要他們不只停留在「閱讀報紙」、「瀏覽網頁」的層面,因為這是片面的或表面的,而且每人也看這段新聞時,你也難於有更獨到的見解。大家應該廣泛閱讀,閱讀有質素的評論文章,若許可當然是去到當地與當地的人民相處,去體驗他們的生活與了解風土人情。若沒有那麼多資源,其實也可以把握很多團體舉辦的交流體驗營或活動,那樣你也可以多接觸不同國家的人與事。
各位同學,不要以為看多了不同國家的劇集就有國際視野,更不是看看新聞就有,更重要的是國際視野只是我們的起步,當你們多認識了我們身處的地球村是怎樣的時候,你應該會更發奮、更進取去裝備自己,迎接一日千里的新事物,接受更多的挑戰。
呂宇俊 (呂sir)小檔案 呂sir童年時充滿埋怨,因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親在他三歲時已改嫁另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綜緩金過活。他自己也曾誤入歧途,中二時加入黑社會,中五時更取得會考0分的成績。但上帝沒有離棄他,安排很多天使對他的扶助,他回到教會重拾書包發奮向學,重考會考考獲19分,更順利升讀香港浸會大學取得一級榮譽畢業,畢業後再到香港中大大學完成道學碩士(M. Div)課程。在2006年更獲得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美譽。這幾年更主動推動通識教育及理財教育,協助無線電視、香港電台、《都市日報》推動通識教育,也協助保險公司推行理財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這四年分別到教會、學校、各類機構分享講座超過三千場。
(歡迎和呂Sir聯絡,電郵:principal@graceyard.ed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