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福"苏颖智牧师访谈:事奉苦与甜

「恩福」苏颖智牧师访谈:事奉苦与甜
前言:苏颖智牧师与记者侃侃而谈不少教会成败及制度系统等问题。但相信大家最想知道的,是这位带领万人教会的牧者的心路历程。甜酸苦辣,就让苏牧师向大家娓娓道来。

记:本报记者 苏:恩福堂主任苏颖智牧师

记:苏牧师,相信不少弟兄姊妹都很想知道你事奉的经历。你在恩福堂事奉的最大满足感是什么﹖

苏:最大满足感是见到人信主,见到人生命改变、家庭改变──破裂的家庭可以破镜重圆;想自杀的人可以重新建立,不但不自杀,还可以帮助人;破产、走投无路者,神让他脱胎换骨,面对困境,甚至可以帮助人;被廉署检控、身败名裂,但竟然成为"同类人"的祝福,带领很多人走出低谷。这一大堆都是令我最开心的。

其次是看见很多弟兄姊妹出来事奉,与我可以一起配搭事奉。另外,我看著很多弟兄姊妹信主,然后成长、被建立、成为组长,现在更成为执事,这些都是喜乐。另一个满足是看到同工越来越同心──同工与组长、执事彼此之间越来越同心,这也是很大的满足。

记:刚才讲到很多人信主、改变,有没有一些弟兄姊妹生命的改变令你最深刻﹖

苏:有很多,例如前建堂主任,我们亲眼见到他信主后一家人的改变,他更为我们建了整间教堂。康体部主任在我回港初期已参加伉俪团,他女儿因为癌症20岁就离开他们,但他们很坚强,甚至安慰和鼓励别的孩子离世的家长。另一位同工患上癌症,但我们看见她无惧癌症,仍然以很喜乐的心面对别人认为是绝症的东西。还有一位弟兄的改变亦成为很多人的祝福,他也带了很多人回来信主。另一对夫妇现在已是长青的传道人,最近更在圣经学院毕业,这都是很感恩的。还有很多人的成长经历我到今天仍历历在目,他们在水礼的见证,我到今天仍然记得。

记:哪段日子令你最感辛酸﹖

苏:曾经有分堂同工"走灵恩",离开教会,甚至将分堂脱离播道会。因著传道人的转变而令弟兄姊妹受损伤,这是我心里难过的一件事。另一个也是走灵恩,带了一班弟兄姊妹离开,也十分令人惋惜。

另一次是因为宪制转变的问题。在播道会,执事会是最高的权力架构。恩福堂未独立注册之前,所有传道人是当然执事,但注册时才发觉受薪执事不能超过执事会三分之一。我们有50位同工,而执事有20位,因此我们只能选10位传道同工加入执事会成为当然执事,这过程令不少同工感到不是很满意。

另外一些令人感到伤心的事情,是有弟兄姊妹不听劝告,以致我们需要执行纪律。要开除会友的会籍是令人难过的,尤其当你认识这些弟兄姊妹,知道他们活在罪中,劝来劝去都不肯改,被迫要公开删除他们的会藉,这是很令人难过的。

记:苏牧师曾说过恩福堂经历了很多神迹,可否在这里为我们数算﹖

苏:所有弟兄姊妹的转变都是神迹。我试举一例。有一位弟兄是做建筑的,他是判头,替一名建筑商建了无数的建筑物,被被拖欠1700多万,一直不给尾数。后来下面的判头要他给钱,他就卖屋、卖办公室,甚至借贷。就在他面临破产时,他拿了牛肉刀想杀死建筑商。但感恩的是,当时地盘有政府官员巡查,他是一位弟兄,见到他不开心,便把他叫到办公室向他传福音,结果他就做了一个决志的祷告。这位弟兄要他返教会,于是他就开始来恩福堂。刚好他听我讲道,讲到"不可杀人"这讯息。另一方面,我讲道后和他们分小组祷告。我为他祷告,还给了他一句话:"伸冤在主,我必报应"。几个月后看新闻,欠他尾数的人失了踪,7年后法庭判他死了。回头看,神要审判时自会下手,我们无需为恶人心怀不平。

另外,神在这段时间为他预备了山顶一个工程──打地基,是6千万元的工程。业主看中了他可以赶快完成,就找了他做,但立下苛刻条件:早一日完工,奖廿万,晚一天罚廿万。没想到那一年是五十年来香港最少雨、最多阳光的一年,所以他的工程没有受阻。他早了40天完工,单单奖金已付清银行借贷,还可用这地盘所赚的钱逐步建立生意。他认定这是神的恩典,要报答神。所以他原本已打算移民,还有两天就会到加拿大,但结果留了下来为我们建堂后才走。

神直接介入恩福堂的成长

苏牧师又诉说了可能已讲过无数次的故事,就是恩福堂多次搬迁直至建堂的奇妙经历。这故事记录在《神恩浩瀚—-恩福迈向18载》一书中,过程果然充满传奇性,搬迁背后常有神的催逼和带领:

「当我们一家回港时,窝福只买了一个1,400呎的住宅作同工办公及团契聚会之用。弟兄姊妹深感到地方难以满足团契、主日学,以至同工的需要,遂积极鼓励执事会考虑购堂。

经过一年的努力,执事会终决定卖出何文田街,购买冠华园二楼。但当时执事会信心不足,加上受 “no church, no pastor”之哲学影响,他们只购了半层,且将其中2,500呎地方留给总会,自己只用不足8,000呎之地方。搬到冠华园后,恩福不久便独立了,二间教会共同一个堂址作办公及团契聚会,很快又饱和,不够地方用了。

到了1988年,争用地方的情形越来越严重,恩福堂终于租了旺角亚皆老街的永辉大厦6个单位作办公及团契之用,崇拜仍然使用方方小学。然而不足一年又告饱和了。

经多番努力,我们卒在1990年8月购入了青山道的秋创商业大厦三层楼宇,并于1991年5月正式入伙,让教会有一个家的感觉,不再作"游牧民族"。…… 到了1995年,秋创崇拜已挤得水泄不通,排长龙等入礼堂崇拜已是家常便饭。令我们担心的,是楼下餐厅曾试过小火灾,幸好不是在聚会时间发生。眼巴巴见到有人因无地方站立而离开,我深感不安。后来神透过几件事情要我们离开秋创,包括:崇拜中经常有老鼠在天花板上走来走去;罗氏有空置二层相连的楼宇可以出租;有教会肯买秋创一层,另租一层;以及再有一次小型火灾在教会楼下发生。

会众的心显然准备好了,我们终于在1996年9月搬到罗氏10-11楼,另在对面的志兴昌大厦租了两层楼作儿童主日学及团契等之用。1998年,我们再租用罗氏19楼。当时人数已发展至1600成年人。

到1999年,当我们租了长沙湾广场5楼作副堂,将儿童主日学迁移到那里。又在2001年租了长沙湾广场9楼,将青少年事工迁到那里发展,教会有更大的突破。我们在罗氏及长广同时举行六堂崇拜,聚会人数由1999年的1,600成人增至3,700成人,连同儿童及青少年,教会约有4,500人。」

未来教会接班人

苏牧师特别跟记者谈到"未来接班人"的问题。

「恩福过去都依赖一个人,我想我是恩福堂一个稳定的因素,这我不否认。一直以来我都在这里,而且有很多同工是我一手提拔,扶持出来的,很多执事,甚至长老也是我建立的,所以稳定的因素过份集中在一个人那里。现在教会需要建立的,是制度,而不是一个人。一个完善的制度是:在我(主任牧师)下面有资深牧者;资深牧者与资深执事组成一个长老小组,负责策略和人事的事,培育一个将来可以带领的牧者(主任牧师)出来。将来,初级牧师(P2)慢慢会成为资深牧师(P1),之后成为副主任牧师,然后再培养几年成为主任牧师。

所以我希望未来的主任牧师不是「空降」的,而是在我们当中一路成长的。这是一个策略,我希望用6年时间做到。6年之后我会退下来交给别人承接带领工作,而且此后不是一个人去带领,而是一个队工去带领。所以这个制度是:主任牧师下面是资深牧者,资深牧者分头牧养其他传道人,传道人去牧养资深组长,资深组长牧养组长,组长牧养组员。希望这种模式一步一步成为未来的方向和架构。」

百分之百神的恩典、百分之百人的顺从

苏牧师在结束前为恩福堂的成功作了一个总结:

"恩福的成长百分之百是神的恩典,但百分之一百也是我们愿意跟著神去走——神叫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是分不开的。所以很感恩,我们的同工、执事、组长、三福队长、栽培员、各部门的教师和导师、事奉中的弟兄姊妹,都是很尽心竭力的弟兄姊妹。这才是教会成长的要素。"

结语

神使用了苏牧师带领恩福堂,苏牧师无疑亦功不可没。然而在访问中,无论是谈及教会成长还是个人感受,苏牧师都只一个劲儿数算恩福的人和事,丝毫没有将"我"挂在嘴边,俨如一位慈母看著已成长的孩子时,他成长的点滴都已成为她生命的全部,产难之痛、母亲的自我早已抛于九霄云外。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