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在这次风暴中,受害最严重的是小国海地。接连下了30个小时的暴雨几乎淹没了受灾最重的戈纳伊夫市所有的民房和居民赖以为生的耕地,山泥倾泻也使不少人被生生活埋。此外,这次洪灾之后,民众所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灾后如不立即处理尸体,大范围的瘟疫流行将无可避免。虽然海地政府已开始为遇难者举行公葬,但在灾区附近,能用作墓地的没有被水淹没的地方已经非常稀少。
据来自联合国和在当地工作的基督教救援组织的报告,目前海地受灾最严重的戈纳伊夫、和平港等城镇已经可以通过陆路抵达。“教会联合行动”组织(Action of Churches Together)已向各灾区派遣工作队,与当地部门合作展开援助工作。“教会联合行动”表示,目前灾民最需要的物资包括食物、食水、帐篷和药品。
挪威教会救援组织(Norwegian Church Aid)则将在本周内运送两台净水机到海地,并将派遣一名污水净化工程师前往当地进行协助。世界教会服务(Church World Service)组织也准备向海地提供一个集装箱的医疗设施。瑞典、芬兰、荷兰以及德国的基督教救援机构都纷纷回应教会联合行动组织的号召,表示将向海地提供经济和物质上的援助。
而世界宣明会的救援队伍也已抵达灾区展开救援工作,向灾民派发地席、煮食用具、卫生用品、净水丸及盛水器等紧急救援物资。宣明会又急购20万个胶袋供粮食派发中心分配物资。此外,他们亦正在派遣粮食援助计划下的五名工作人员到戈纳伊夫,协助向灾民派发食物,稍后还会把更多救援物资、毛毯及滤水器运往灾区。
比起邻国多明尼加的19人伤亡,近2000人死亡、1000多人失踪的数字无疑说明了人口只有700万的海地所受的灾难之深。“海地”在印第安语中意为“多山之国”,3/4的国土都是山地,与多明尼加共和国之间也由一条山脉相隔。从17世纪起,来到海地的法国殖民者发现该地区适宜种植甘蔗,山上植被又多是桃花心木等名贵的木材,于是在当地大量砍伐树木,将树林改造为蔗糖加工厂,将木材卖到欧洲做成昂贵的家具。到上世纪50年代,海地的森林覆盖率只剩20%,到今天更是只有1.4%。这使得海地几乎不具备在受到自然灾害侵袭时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雨袭来时,洪水便从失去植被的山坡挟带著泥土直冲而下。今年5月,洪水淹没了位于多明尼加和海地边界的一个村庄,大约2000名海地人丧生。此外,内乱后的海地政府部门陷于瘫痪,连年超过90%的高失业率更使国家无法为人民提供保障,只能依靠国际社会的援助。
香港世界宣明会也吁请市民为海地的20多万灾民伸出援手。香港世界宣明会总干事赵焕明表示:“今年五月的水灾已对海地人民造成严重损害,数月来在艰苦中挣扎求存,今次飓风带来的水灾更令他们雪上加霜,亟需外界的援助。宣明会已开展救援工作,并呼吁市民伸出援手,协助灾民度过难关。”
捐款可循下列途径: 1. 直接存入银行户口 恒生银行 286-364385-005
2. 划线支票擡头请写"香港世界宣明会"或"WORLD VISION HONG KONG" 市民请将银行收据或划线支票连同个人资料寄"简便回邮六十九号香港世界宣明会"收 (免贴邮票),信封面请注明"海地水灾救援"。捐款可凭正式收据扣减税项。
市民如欲查询有关海地水灾救援工作,也可致电宣明会热线2394 2394 或电邮hotline@worldvision.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