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台北印度愛樂中心創辦人吳德朗(Jeffery India Imc)指,聖托馬斯在公元52年從印度喀拉拉邦(Thrissur)縣的科東格阿爾盧爾(Kodungallur) 登岸傳福音,在六個不同的地方成立教會(即後來的敘利亞教會),由他親自任命主教和神父。公元72年在清奈被人用長矛刺殺殉道,遺骨棺木至今仍放有此教堂供後人瞻仰。
另外,在喀拉拉邦縣的教會,也有一段為信仰抗暴的歷史。吳德朗指,根據聖托馬斯的繼任者與其基督教教會管轄的方式,推斷出印度的教會是受中東教會的管轄,興盛期信徒抵拒葡萄牙和英國殖民時期派軍侵略開始。
吳德朗說出當時的情況,1498年葡萄牙印度大將軍(Vasco De Gama)在喀拉拉Calicut登陸佔領果亞(Goa)迫害當地聖托馬斯敘利亞教會,以武力迫使教會聽命羅馬天主教會及接受教皇的權威。1652年,波斯的敘利亞教會大主教Mar Ahatallah到印度被解押到果亞,並被推下海淹死。
吳德朗繼續細訴,「事件發生後,聖托馬斯敘利亞基督徒怒不可抑,喀拉拉的Koonankurish聖十字教會發起反抗西方殖民主義,千餘名基督徒聚集宣誓團結一致,對抗葡萄牙的邪惡勢力,誓言從羅馬天主教會的魔掌中掙脫,誓言保護聖托馬斯敘利亞基督教會悠久的歷史和傳統。這段歷史可歌可泣令人動容。」
他稱,「今天敘利亞已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但喀拉拉敘利亞教會每逢重大的聖典,都邀請敘利亞駐印度大使出席。」
吳德朗指,透過喀拉拉聖托馬斯基督教會的歷史,看到一個獨特的族群,混合了東方敘利亞和喀拉拉人的文化,塑造出其特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遺產之一。
而敍利亞教會銀行也遍佈南印度,在印度南部建立很多學校與醫院,造福社會大眾,以生命見證耶稣基督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