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少女到準宣教士:羅嘉敏將踏上非洲福音差傳路

從電影少女到準宣教士:羅嘉敏將踏上非洲福音差傳路
Radius Asia 2024年度畢業同學,(右二)羅嘉敏、(右三)Kaman未婚夫孫兆逸。(圖:羅嘉敏提供)
從電影少女到準宣教士:羅嘉敏將踏上非洲福音差傳路
羅嘉敏(左一)與未婚夫(左二)在 Radius Asia 學習印尼語。(圖:羅嘉敏)
準宣教士羅嘉敏(Kaman)2020年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畢業,經歷社會運動和新冠疫情,在大時代之下看到靈魂需要福音,輾轉參加了訓練華人宣教士、事工在台灣的Radius Asia。去年,她畢業後籌劃踏上宣教路,這份宣教熱情是怎樣孕育出來的呢? 她又如何迎難而上? 她接受本報專訪,分享了自己的呼召歷程。 羅嘉敏出生於中國內地,5歲跟隨父母來港。父親在接受福音戒毒後信主,她則是信二代。然而,童年時父親患病、加上中學時期的學業壓力,曾令她陷入抑鬱,甚至萌生輕生念頭。幸而母親自她5歲起便帶她到信義會堂會參加聚會,信仰成為她的支持。中三時,她在教會青年營中聽聞香港首位女消防員的見證,深刻體會原來自己有教會、叔叔和姨姨關愛,明白到愛裡其實沒有缺乏,而一切都不是必然擁有的,自此之後更加親近神,抑鬱症狀亦逐漸好轉,無需靠醫⽣便痊癒了。 柬埔寨短宣播下宣教種子 嘉敏首次萌生宣教念頭是在中六那年。當時她參加教會舉辦、為期一週的泰國短宣活動,在當地村落教導小朋友英文。「那些孩子聽⾒福⾳的機會都沒有,」她回憶道。返港後與牧者分享所見所聞,這份感動在她心中埋下宣教的種子。 「其實當時我對宣教認識很膚淺,」嘉敏坦承。「以前聽宣教士分享,總覺得宣教的工作很可怕,要去荒蕪的地方,甚至可能病死異鄉。我自問不是那種特別勇敢的人,所以覺得宣教不適合我。」這份感動就此擱置。 進入浸會大學電影系後,嘉敏認識了一群基督徒同學並且加入詩班,他們經常一起聚會。2019年香港社會運動期間,她開始深刻反思生命意義。「那時候我強烈感受到,很想把自己經歷神的見證分享出去。我在學校學習的是電影,懂得剪片,於是思考是否能用這些技術來傳揚信仰。」 青年實習計劃成為轉捩點 她隨即參加教會的青年實習計劃,這個計劃旨在幫助年輕人在職場建立信仰根基。「我在這裡全職事奉,一半時間在教會實習,另一半時間在信義會總會轄下的社區中心服侍。」在一次敬拜中,唱到「願各族、各⽅、萬國和萬邦,敬拜神羔⽺」時,腦海浮現一個畫面:「我看到自己在異國村莊裡,與深⾊⽪膚的⼩孩一起聊天。」

看到此景象的一刻,嘉敏深深被觸動,眼淚止不住流下來,心裡產生一個想法:「難道神是要我去宣教嗎?」

嘉敏立即與牧師分享這個異象。「我性格比較謹慎,所以不斷禱告求印證。沒想到每次禱告都充滿感動和熱情。」

後來信義會海外宣教部告知,他們將會開設⼀個⻘年宣教實習計劃,包括宣教神學、本地跨文化服侍和四個月海外實習。 她驚喜地:「這正是我最需要的!這計劃涵蓋了三個方面,而且只要一年時間。這都是我曾經在禱告中求問過天⽗的,難道就是神回應我的禱告?」 其後,她又參加香港⼀些神學院開辦的短期宣教課程,期間在本地難⺠功課輔導班上與⼀位非洲⼩學⽣相處,發覺⾃⼰很喜歡非洲兒童,「平時我也偏愛觀看非洲的⽣活影⽚,開始思考⾃⼰是否對非洲有負擔。」恰巧功輔班另⼀位導師是非洲內地會的退休宣教⼠,她便參加了非洲內地會兩個⽉短宣,確證了⾃⼰的呼召。

從電影少女到準宣教士:羅嘉敏將踏上非洲福音差傳路
印尼文化節,(左二) 羅嘉敏。(圖:羅嘉敏)

Radius Asia宣教訓練 團隊生活磨練性格 為加深對宣教工場的認識,嘉敏在網上搜尋資料時發現了Radius Asia的宣教訓練課程,內容包括模擬工場和生活技能訓練。「這個課程很完整,而且與Move差會合作,可以申請獎學金。」條件是畢業後需成為準宣教士。當她請教會牧者撰寫推薦信時,才發現牧師早已提供過這個訓練班的資訊。「這些環環相扣的經歷,讓我確信是神一步步引領我走上宣教之路。」

2023年,嘉敏來到台中的Radius Asia訓練中心,展開為期九個月的密集宣教訓練。這個獨特基地模擬跨文化宣教實戰場景,讓學員親身體驗未來工場可能面臨的挑戰。

訓練期間,嘉敏深刻體會團隊生活的重要性。她分享:「與宣教士同工共處難免產生摩擦,這也是許多宣教士提前離開工場的主因。」過去她自認是逃避衝突的人,但在Radius Asia學到寶貴功課:「越是逃避衝突,反而造成更多誤解。我們需要學習坦誠面對問題,共同商議解決方案,這種互相支持的精神正是宣教工作的基礎。」

除團隊生活操練外,訓練也讓嘉敏反思傳福音方式。她坦言:「過去我急於讓人信主,往往只強調耶穌復活帶來的幫助,卻避談人的罪性。」在模擬工場演練中,她發現這樣的信息並不完整。Radius Asia的訓練理念令她耳目一新:「這裡不教我們死背『四律』公式,而是著重處境化地傳揚完整福音,訓練我們真正進入未得之民、理解當地文化獨特性。」

嘉敏舉例說明文化適應訓練的重要性:「在某些部落文化中,血被視為不潔象徵。若直接說『耶穌為我們流血捨命』肯定會引起排斥。這種訓練讓我們學會用當地文化能理解的方式傳遞真理。」透過模擬訓練,她逐漸建立跨文化溝通敏感度,成為未來宣教的重要裝備。

她補充:「這段時間讓我明白,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成為前線宣教士,但絕對沒有人能與宣教事工完全無關。」她又說:「宣教本質是對福音真理的認識與傳揚,必須讓自己每日被福音充滿,才能持守熱忱。因此我按Radius Asia老師教導,每天向自己『傳福音』一次,完整講述福音內容,特別是強調人無法靠己力解決罪的問題,也不要倚靠自己面對軟弱,這幫助我保持傳福音的熱情與使命。」

最終獲母親支持 確認肯亞工場

經過九個月密集訓練,嘉敏於去年5月順利畢業。然而對於踏上宣教工場仍有掙扎:「我有位雙胞胎姊姊,曾有過一年全職服事經歷。若我現在去宣教,媽媽一定會特別擔心我們的經濟與生活保障。」

為此她持續禱告,結束神的預備超乎想像:某日母親主動詢問她是否要參加信義會海外宣教部的青年實習計劃。這意外反應讓嘉敏順勢表明畢業後想去宣教的心願。令她感動的是,母親不但未反對,反而主動關心她的需要,全力支持。 更讓嘉敏感恩的是,在Radius Asia訓練期間,神為她預備了來自台灣、擁有相同宣教異象的未婚夫孫兆逸。兩人一同加入Move差會,懷著共同心志,準備前往該差會唯一的工場——非洲肯亞部落展開宣教。

婚後夫婦同行深入肯亞部落 面對即將展開的異地宣教生涯,嘉敏的生命經歷顯著轉變。從過去凡事謹慎、追求確據的性格,到如今勇敢迎接未知挑戰。

她分享:「我們計劃在肯亞先用兩年時間深入學習當地官方語言,之後進入部落展開田野調查,包括了解當地是否有聖經資源,評估他們是否擁有自己的文字聖經。若發現部落族人缺乏文字系統,我們的首要任務是進行識字教學,繼而訓練書寫能力,直至在當地建立成熟教會。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久。若需進行聖經翻譯,我們將與威克理夫聖經翻譯會等機構合作。」

嘉敏特別強調她在這過程中的獨特角色:「由於我將掌握當地語言能力,在聖經翻譯工作中成為翻譯團隊與肯亞部落族人之間的橋樑。我的任務是幫助翻譯人員更準確理解部落語言的使用情境和文化內涵,確保譯文能真實傳達聖經原意。」

談及具體服事計劃,嘉敏興奮表示:「我們將專注福音事工,包括協助翻譯聖經、傳遞福音、聚集信徒、施行洗禮、門徒訓練、培養未來教會領袖,直到建立獨立的當地教會。」

被問及Radius Asia所學的東南亞語言訓練如何應用於非洲肯亞時,嘉敏詳細解釋:「訓練班教導國際音標的系統化學習方法,包括發音時舌頭位置、嘴型變化等具體技巧。這套方法具有普遍適用性,能幫助我快速掌握肯亞部落語言的發音規則和結構特徵。」

在個人生活方面,嘉敏與孫兆逸將於今年底結婚。他們計劃婚後用半年多時間適應新婚生活,同時籌募宣教經費。現階段持續與差會保持聯繫,深入了解肯亞工場需求,為未來服事做完善準備。

最後,嘉敏盼望與未婚夫在宣教道路上持續經歷上帝恩典與帶領,讓福音種子在肯亞部落開花結果,也願兩人的婚姻成為宣教工場上的美好見證。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