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绍昌牧师:改变为神国

作者:吕绍昌牧师 二○一二年的春天发生不少大事,譬如欧债恶梦、台湾总统大选、中国国家副总理习近平访美、西方制裁伊朗油价飙升等。大事总有人去议论。谈大事有时,谈小事也有时,此番我们来看一件不大不小,却也可大可小的事。 《今日基督教》换标志 从二○一二年春天开始,美国福音派教会文字事工的旗舰《今日基督教》,变换品牌标志。从一九五六年创刊以来,这是《今基》第四个商标。第一个商标使用了二十九年,第二个用了十六年,第三个则只有十一年。商标变更的速度,见证了世界改变的步伐。 改变必然是事出有因。改变,有时是迫不得已的救火之举,但也可能是因为远见而开创。以《今基》的成功,并不需要急迫的改变。试想,每个月有二百五十万人浏览阅读《今基》的各样印刷、数位、手机、网路文字事工,哪里会有燃眉之急?《今基》这次的改变,应当是属于先知的洞见。这正是这群基督教精英令人羡慕与敬佩之处。 五十多年前,一群福音派的精英(其中多位是笔者的恩师),准确地看见,要确保福音布道的长远果效,必须有极强大的文字事工,才能延续传福音的果子。一九五六年创刊时,《今基》只是一份基督教新闻杂志,报导教会与世界动态,讨论教会实践与神学难题,协助教会牧者们更能影响世界。五十多年来,福音派教会从原本的社会边缘地带,脱胎成为能影响社会,有举足轻重的群体。《今基》的贡献不可没。 当年,文字事工就只有平面印刷。但今天,文字、声音、影像与电影的合体,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全世界几乎人人手中都有能收发传媒的手机。更别提透过书脸、推特、噗浪、Youtube、以及汗牛充栋形形色色的网站了。相较于五○年代的单纯与单调,今天实有天渊之别。我们所处的时代岂止是资讯爆炸,简直是资讯泛滥成灾。 新的使命宣言 影响力这么巨大的《今基》自然是需要与时俱进的。二○一一年十一月,今日基督教事工的董事会,与深受爱戴的布道家葛理翰有一席谈话,重新回顾五○年代杂志草创之时,检视所领受的异象,是否仍然能切合今日的《今基》事工。白发苍苍,仅能靠轮椅出入的葛理翰,谆谆劝勉董事们:"任何《今基》事工,务必继续以基督为中心,持守遵行上帝的话。"虽然洪亮声音不再,但葛理翰的简短忠言,仍然铿锵有力。 异象不变,但创新是需要的。《今基》为了应对现代多元媒体的挑战与需求,增辟了两个崭新的事工。为此,在原有的网站之外,增设了一个全新的网站。无论就口味、风格与内容来看,很明显是为了年轻的世代而设计。个人很赞赏《今基》的新使命宣言:"《今日基督教》──全球性媒体事工。"另外一句的陈述也一样令人心动:"塑造基督教的内容,改变可以改变世界的人。"在新网站的标版上不断出现的陈述:"为教会"(for the Church),可能最令人赞赏。为何?因为"全球性媒体事工"并非《今基》的特色。事实上,世界上不乏许多蜚声国际的新闻媒体。但作为"为教会"的"全球性媒体事工",则清楚地是《今基》的异象、使命、与身份认同,非他莫属。 为要事奉教会 为何要特别提到"为教会",而非"为基督"呢?局外人无由得知他们思考的理念与过程。尽管要能兼容并蓄地界定"教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会提出"为教会",必然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这个世代可以极热切地追求属灵经历,但未必喜欢传统教会,甚至心生鄙视,认为不过是上一代老古板的东西,仅是有组织的宗教而已。一个著眼年轻世代的事工,竟敢这么勇于表白,令我惊喜。"为教会"是一个需要而适时的提醒。 既说"为教会",即表示《今基》在与教会的关系上,是"从",而非"主",为要事奉教会。论到主的教会,当然不能喧宾夺主。为要成就上帝国,主耶稣设立了教会,而非福音机构或神学院。我深信,华人教会在这事上多有需要反思之处。根据"哈特福宗教研究所"的报告,若不计天主教,美国有五千六百万基督教徒,三十万间教会,二百五十一所神学院。容许我引洛杉矶华人教会为例。根据"大洛杉矶华人教会同工联会"的统计,大洛杉矶华人基督徒约三万五千人,二百六十多间教会,十二所神学院;另外还有一百一十个教会机构,几乎是每两个华人教会,就有一个华人福音机构。 若比较上述两项统计,则十分有趣。与历史悠久家大业大的西方教会相较,华人教会普遍倾向比较弱小,这并不令人意外。但英语教会约每二十二万五千信徒,才得设立一个神学院。但在洛杉矶地区,不到三千个华人基督徒就拥有一个华人神学院。培训人才绝对是必要的。但华人教会的这种密度真是令人惊骇;这种标准让人担忧。在如此稀释状态之下,我们如何奢求华人神学院的资源、深度、力道、与品质呢?而这并非是洛杉矶的特有现象,我听闻在台湾也有数十个神学院,但无论使用多么宽松的标准,总基督徒人数尚且不及百万。在中国大陆的形势可能更加热闹,培训班一个一个地被"升级",称为神学院,遍地开花,数目据说不可胜数。噫乎,能不让人担忧也难。神学院、福音机构、宣教差会肯定有存在的必要,但教会的设立与成全,绝对有最高的优先次序。 教会的重要 我们需要经常揣摩耶稣设立教会的心意。在〈教会的重要〉一文中,陶恕以他一贯的睿智洞见、诚恳但犀利的笔锋,解剖出他那个时代教会的问题: 在这世代里,教会是神的旨意最高的启示,教会也是主用自己的血买来的。按圣经所说,任何有效的宗教活动,都必须是依属教会的。让我再说得清楚一点:任何事奉,若要得神喜悦,就必须以教会为中心,以她为出发点。管他是圣经班、派发福音单张小组、商界基督徒委员会、神学院,或任何从事各种宗教活动的独立团体,都该检讨一下,因为脱离教会,或在教会以外举办任何宗教活动,都不会有真正的属灵意义。(《受教的心》,页27) 陶恕博士的这番逆耳忠言,有如先知信息,仍对今天的教会说话。教会需要不断地悔改与更新,但不能被取代!上帝所设立的教会日后将得荣耀(弗五27)。而身在教会之中,我们深知道地上教会的软弱与缺点,这也正是主耶稣需要舍身走上十字架的缘故(弗五25)。然而,无论多么不完全,上帝仍然定了旨意,要藉著教会来传扬福音(弗三21)。教会是独特的,因为"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太十六18) 教会是属天的,是基督的身体。"为教会",就是"为基督"。"为教会"并非仅是个观点,而是建造行动,因势更新,掌握开创契机,寻求突破,并且能牺牲舍己,成全教会与肢体的过程。可能只有透过"为教会",才能更具体地将"基督"表现出来,好比"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上帝表明出来"一样(约一18)。 反复思想,我很欣赏"为教会"的异象宣言,也期许有更多的建造行动。 蒙允转自《传扬》杂志2012年5月刊: 《传扬》杂志2012年5月刊。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