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丢人现眼 胡志偉 2007年9月28日星期五 上午3:36 不少学者与牧者论及当前全球福音派的严重危机不在于教会 模式,也不是行之有效的布道策略,更不是在媒体与市场内的曝光率与占有率的提升幅度,乃是我们是否名副其实"活出福音"的基督徒? 北美福音派学者赛德(Ronald Sider)的著作:《丢人现眼的福音派》(The Scandal of the Evangelical Conscience),正是对福音信仰教会的合时提醒;我们倘若不重新反思 "福音"的内容,我们展示的不是福音信息成为世人的"绊脚石"(林前一23,原文scandalon),却是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丢人现眼",因为我们暴露在公众面前是"丑闻" (scandals)不绝。 北美福音派部分领袖,如赛德、葛尼斯(Os Guinness)、麦拉伦(Brian McLaren)、魏乐德(Dallas Willard)及甘普路(Tony Campolo)等,已就此反省及批判当前的信仰危 机。赛德正是其一的代表,他在本书第一章指出美国福音信仰群体占更正教的大多数,但同时发现这些有重生宗教经验的信徒,在世界观与价值观方面,与未信人士却分别不大。 那些宣称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其生活方式与不信者的差异,只在前者多了宗教活动而已。有些信徒感觉有了信仰,个人身心与生活较以往更为健康与积极;但他们所信之神已成为 "失掉重量的神"(借用卫尔斯于《孤独的神──后现代福音派信仰危机》书内的论述)。 正因为福音派本末倒置,关注福音的推广,多于关注信徒本身生活是否"好消息"?当世人看见福音派领袖与信徒,也是如此好色贪婪、追求享乐、崇尚物质、自我中心,于是在 这些"坏消息"下,又如何信服我们所宣讲的"福音"? 麦拉伦(Brian McLaren)质疑北美福音派:"既然你们如此重视圣经,为何你们对待别人的举止是如斯低劣凉薄的?"另一位学者魏乐德(Dallas Willard)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 福音派教会只强调微观式"罪之管理"(sin management),而信徒在世最重要是告诉别人如何领取"天堂"签证,忽略了我们现今的生活正是天国在世的呈现。 香港及各地华人教会深受"美国制造"的福音事工影响;倘若教会领袖只抄袭劣品,误以为"成功福音"才是追求的品牌,无论堂会或机构的运作,均以市场为导向,于是市场可 见的ABC(Attendance出席率;Buildings物业;Cash现金), 就成为量度成功的指标了!这就是福音派的"丢人现眼",我们自以为成功,其实,我们已出卖了信仰的实质;"实 用主义"取代了神学思考,"教会被掳巴比伦"就是我们悲剧的写照! 当教会领袖以为数目是一切,够大才有影响力;也许要聆听葛尼斯(Os Guinness)的忠告;他指出在历史洪流中产生莫大影响力,不是人数众多的教派;相反是那些认定召命,活 出福音的个人或小群。福音派的真正影响力,在于"让教会成为教会"(Let the church be the church),回复其独特与圣洁的身分,扮演著抗衡文化的角色。惟有我们敢于与 世俗不同,我们学习摒除偶像,不再沦为消费主义的福音,真实成为互相关爱与彼此问责的群体,一起敬拜呼召我们的三一神。 福音派在华人教会享有绝对的大多数,自由神学难以在华人教会中立足发展;然而坐享其成的教会,我们不能满足于信主人数的增长、堂会及机构数目不断增多、筹集奉献指数再 创新高等,我们更要思考的是基督福音怎样对世界带来影响与转化。就以公共伦理为例,福音派不能只关心私德(赌博、性道德及家庭等),却忽视了公义(生态公义、经济公义 、贸易公义等)。 面对全球化贫富悬殊,福音派教会再不能独善其身,要以身作则,本著基督爱心,透过具体行动关爱与服侍穷人,让世人看见神常与穷人同在。福音派教会要积极教导信徒有整全 的世界观,今世仍是神爱护的;正因如此,福音不限于个人得救,更扩展至万物的更新(启廿一5),爱护自然、维护人权、促进复和、关注爱滋与全球暖化等公共课题,也是福音 派应当有分的。 华人"福音派"在"宣讲福音"的技术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培育信徒真实地"活出福音",我们不要成为赛德所悲叹《丢人现眼的福音派》,却要在众目睽睽之下,成 为具备好消息内涵的教会! 转载自香港教会网站每周评论,作者为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