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用语争议十多年
禁止非穆斯林使用阿拉可追朔至1986年,马来西亚内政部颁令禁止非基督徒使用这个词语,认为是对"公共秩序的威胁",激进穆斯林认为"阿拉"是该群体专用权利,不允许基督徒使用。
2008年一名马来西亚基督徒吉尔·爱尔兰·劳伦斯·比尔(Jill Ireland Lawrence Bill)
从印尼到吉隆坡机场携带8张用于教育的光碟,上面印有"阿拉"被没收。吉尔向吉隆坡高等法院提交请愿书,要求使用阿拉一词进行宗教活动,2014年法院宣布没收光碟属违法勒令归还给她。
在马来西亚使用"阿拉"一词争议持续十多年,成为宗教群体关系紧张因素之一。2014年马来西亚最高法院驳回天主教会在教堂报纸马来语版使用阿拉,同年一座教堂 被人用汽油弹袭击。
基督徒用"阿拉"意指"上帝"
"阿拉"一词是从阿拉伯语而来,在马来西亚语使用"阿拉"代指"上帝"已有数百年历史。马来血统的基督徒在圣经、祈祷、诗歌都使用"阿拉"意指"上帝",尽管在马来西亚大多数基督徒使用英语、泰米尔语或其他汉语方言敬拜,但操马来西亚语的人仍然用阿拉作为上帝的别称。
马来西亚基督教理事会秘书长曾经批评穆斯林团体禁止基督徒使用阿拉字眼,认为多个世纪以来中东基督徒一直用阿拉伯文书写他们的圣经。
他指,多个世纪以来中东的基督徒一直都是应用阿拉伯文来书写他们的圣经,在东马沙巴和砂劳越本地的信徒占基督徒总人口70%, 一直以来都称呼神为阿拉,这已成为他们的文化,现时将马来语圣经阿拉字眼删除,对当地信徒来说是一种剥夺,他质疑,日后基督徒的祷文、诗歌是否都不能用阿拉来去表达上帝。
据监察全球信仰自由的组织"敞开的门"(Open Doors)公布,《2021全球守望名单》马来西亚排第46名,相对去年排名40位趋下跌。马来西亚人口有32,869,000,穆斯林占60%、基督徒约占13%,为第三大宗教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