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局前局长:社会富裕令人对信仰需求更强烈 編輯室 2010年6月22日星期二 上午8:57 国家宗教事务局前任局长叶小文日前在一次媒体采访中公开承认,中国社会的日渐富裕的同时,信仰缺失、信仰危机的问题亦凸显,人们对于信仰的需求更加强烈。 近日《三联生活周刊》就中国的宗教状况与叶小文进行专访,叶小文自1995年5月至2009年9月担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 信仰缺失、信仰危机的问题突出 面对《三联生活周刊》的提问,"我们看了一些材料后发现,上世纪90年代末,当整个社会富裕到了一定程度,对文化和精神的需求就有一定的提高。精神需求里的一部分,包括宗教信仰这部分。这个需求的供给没有满足,形成了落差。这个落差也是富裕之后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叶小文回答说:"确切地说,是整个价值的多元化。因为原来意识形态管理得很严,现在奔富了,大家的思想也就解放了,社会中各个方面都『向钱看』,算GDP,所以信仰缺失、信仰危机的问题突出起来了。原来不管穷不穷,还是要学雷锋,现在怎么可能呢?现在一个是价值的多元化,另一个就是信仰的空虚错乱,再加上你说的大家追求幸福的强烈要求。信仰的需求,人的尊严的需求,这些东西在过去,是可以管住的。现在强烈的需求压不住,总要有个寄托和信仰,人要一点敬畏都没有,只是向钱看,这很可怕的......" 另外,叶小文表示:"应该说现在中国的宗教总体上仍处于恢复发展期。" 《三联生活周刊》亦问到"我们未来宗教的发展,核心因素是什么呢?人才、经济条件,还是政策环境?"对此,叶小文回答说:"核心因素是综合的",而在宗教内部来说,"关键是要出一批真正的领袖。因为宗教的『神』,是要通过人来体现的,能代表『神』的人是最重要的。" 中国宗教信仰人数达三亿 对宗教的观点成话题 近年来,中国宗教人数迅速增长,据《中国日报》英文版2007年报导,有学者根据"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课题下的"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课题组在2005年暑期实施的调查,指出年龄16周岁以上的中国人当中,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为31.4%。如果按照目前的人口比例来推算,中国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口约有三亿。这一数字大大高于以往常公布的"约一亿多人信教",其庞大的信教基数也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随著宗教的迅速发展,对于宗教该持怎样的认识、以及如何管理等都成为被人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亦有更多学者对此进行研究。中国官方与中国社会对宗教的认识也在近年来明显改变。 其中,在今年5月中国基督教两会访美时,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高峰牧师表示,过去中国很多官员和民众将宗教视为精神鸦片,认为宗教对民众是一种麻醉作用,历史上有很多中国民众与教会发生冲突的教案,但现在那种观念已经改变,中国政府、民众对宗教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客观,现时已不再视宗教为精神鸦片,而是视宗教为推动社会进步、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力量之一。 他特别提到曾经一个十分流行的俗语的转变:"过去有一种说法是:多一个基督徒,就少一个中国人;现在变成:多一个基督徒,就多一个中国好公民。" 中国官方媒体报导家庭教会 或预示政策改变 另外,在宗教整体迅速发展的同时,基督新教的传播也是近年来重要的趋势之一,特别是家庭教会的显著增长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和官方的注意。家庭教会登记的问题也成为很多学者与官方相关部门探讨的重要话题之一。而宗教和家庭教会在过去也鲜少在官方媒体上进行报导和探讨,但今年以来一些官方媒体多次就这些话题进行报导,引起海内外的关注。 如今年1月份,新任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在接受某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宣传媒体对待宗教问题要『脱敏』。不要一看宗教就怕出事,不敢刊登不敢报导"。3月17日《中国日报》刊登一篇《家庭教会在北京茁壮成长》的文章,采访了著名的家庭教会北京守望教会,并刊登了2张主日礼拜的照片等。此次《三联生活周刊》对于叶小文的专访,亦是中国媒体再次对于宗教现状与管理等问题进行报导和探讨的新举动。 对于一些官方媒体接连报导家庭教会的动作有各方不同评论。其中在5月6日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环球时报》英文版(Globaltimes)网站刊发了一篇题为《对家庭教会的报导可能预示政策改变》的文章,专访了中国普世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研究员、对家庭教会登记等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刘澎教授说到,现在中国的宗教政策"仍旧是计划经济时期旧观念的产物",管理模式过时,也谈到"中国官方媒体近来对家庭教会的报导越来越多"的现象"意味深长",预示著对家庭教会的政策或改变和调整。 他还分析说,"任何改革都需要先造舆论,政府或许经意识到,面对新的问题,当前的宗教事务管理体制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