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的奖项是由学者、教育界代表、社会服务界代表、家长代表及学生代表选出,其中四项主题大奖:最关顾有特别需要学生、最关爱家校合作、最关爱教职员团队和最积极推动多元文化共融主题大奖更是特别表扬在这四方面有突出成绩的中小学。这些奖项并非凭着卓越的演技、配乐、电影技术赢得,却是学校用爱心、行动与教职员和家长长期关顾学生的需要,并帮助他们成长、融入校园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但获得外界的认可,主办机构香港基督教服务处,亦将获奖学校之经验整理建立模范作为参考,传递给不同的学校,延续关爱的校园文化。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自2005年开始举行"关爱校园奖励计划",其后连续多年联同协办机构香港辅导教师协会及教育局一起举办,今年已经踏入了第七年,并新增设了"最积极推动多元文化共融"主题大奖,目的是鼓励和嘉奖学校在促进不同种族、文化共融的成果。今届另一特别之处,是有11间特殊学校获关爱校园荣誉,为历年参与计划的特殊学校数目之冠。
"关爱校园奖励计划"在全港校园的覆盖程度亦愈来愈大,由2005年首届64间中小学获颁"关爱校园"荣誉,到第二年有76间,第三年94间,第四年增至139间,第五年大幅增至197间,第六年的219间,至今年的238间,每年关爱校园的数目都不断递增,从首年至今年累计共有400间不同的中小学曾一次或多次获关爱校园名誉,占全港中小学的四成(全港中小学约一千间)。
统筹是次奖励计划评审工作之香港基督教服务处深东乐Teen会督导主任李天伦先生表示:"很多参与计划学校的关爱措施都别具心思和创意,评审团都感到非常难选出主题大奖,而且学校所关爱的范围愈来愈大,不止是学生、家长、教职员,甚至是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士。"
李天伦先生续说:"今年便有约20间学校为照顾清贫学生的需要,推行旧校服回收计划;部分学校对于学生的嘉奖方式亦愈来愈多元化,例如有学校推行开心校园印花奖励计划,但嘉奖的不再是一般的小礼物,而是可以带摇摇在小息时间玩、当值做风纪、与老师打羽毛球、校长煮早餐给学生吃或者带学生去吃自助餐等深受学生欢迎的嘉奖方式;亦有小学有见跨境学生之需要,特别安排老师每天随保姆车过境照顾孩子;有学校则培训家长为义工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例如成为"读、默、写"义工帮助读写障碍的学生,或由言语治疗师训练家长义工组成口肌义工队,训练学生的讲说能力;学校义工的才能也愈来愈多,例如有家长义工为家境较清贫的学生剪头发,或组学生义工剪发队、杂耍小丑队到老人院、长者中心为长者剪发和表演,关怀有需要的人士;亦有学校鼓励学生将关爱推己及人至外佣姐姐,为她们庆祝生日,间接促进了文化共融,可谓多方面又具创意地展现关爱文化。"
今年共有104间中学、134间小学获主题大奖和关爱校园荣誉,经过评审团审慎的评审,荣获主题大奖的名单如下: "最关顾有特别需要学生"主题大奖:东华三院邝钖坤伉俪中学(中学组)、保良局金银业贸易场张凝文学校(小学组) "最关爱家校合作"主题大奖:伊利沙伯中学旧生会汤国华中学(中学组)、保良局两川小学(小学组) "最关爱教职员团队"主题大奖: 香港四邑商工总会陈南昌纪念中学(中学组)、蓝田循道卫理小学(小学组) "最积极推动多元文化共融"主题大奖:佛教筏可纪念中学(中学组)、青衣商会小学(小学组)
获关爱主题大奖学校简介
"最关顾有特别需要学生"主题大奖
保良局金银业贸易场张凝文学校 (小学组) 保良局金银业贸易场张凝文学校是一所是有着一群非一般学生的学校!们半数的学生来自保良局家舍,部分学生是来自低收入新移民家庭,更有非华语少数族裔家庭,他们当中更有为数不少是有特殊学习需要学生……因此,该校以"全校参与"模式,透过学校老师及专业团队,如社工、教育心理学家、言语治疗师、游戏治疗师等的努力,去支援各类有特殊学习需要学生,让他们在学校生活中,得归属感、成功感和乐观感。该校更推行"孩子干爸妈"计划,让每位老师"认领"一位学生,成为学生之"干爸妈",去关顾学生之学业及成长需要,让学生找到他们人生中"重要之关顾者"之外,亦希望藉爱心温暖一群心灵缺失的小朋友,让他们充满"正向能量",在人生路上快乐前行。 东华三院邝钖坤伉俪中学 (中学组) "融情入教育隽才,关爱盈园展菁英"是东华三院邝钖坤伉俪中学推行融合教育的理念,他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备可发展的潜质,只要给予机会就必可展现,并将营造关爱共融文化及发展支援不同教育需要学生的策略定为学校关注事项。同时,学校会运用各方专业资源,给予学生多元的学习与尝试机会,借着一系列的共融活动,在不同的范畴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与成功感,发展兴趣与潜能,逐步提升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品德、情意、技能、知识等范畴不断发展。
"最关爱家校合作"主题大奖
保良局雨川小学 (小学组) 保良局雨川小学以"关爱"为核心价值,并视家长为关键的参与者,携手建立一个全方位及具延续性的家校合作模式。学校除了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参与校政,更进行亲职教育,并为家长建立支援网络,好让家长配合学校的校本课程,在家中成为子女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协助促进辅导及教学的成效。最后,透过服务学习课程及不同的义工服务,把关爱精神延展开去。学校深信只要积极结合家校力量,令关爱精神建于学校、融于生活,便能让孩子成为对己尽责、对人关爱及对社会承担的良好公民。
伊利沙伯中学旧生会汤国华中学(中学组) 伊利沙伯中学旧生会汤国华中学自2006年创校已设有家校合作组及家长义工团,十分关注家校合作。每逢学校举办活动,家长义工必定到场照顾学生、为他们打气。家长积极出席讲座,参加有关家长教育课程,以自我增值。阳光电话、家长联络网、家校亲子旅行更是学校和家长沟通中,不可缺少的桥梁。此外,学校会定时举办义工会议,吸纳家长意见,以改善学校政策。由于家长的默默耕耘、校方从善如流,学校成功把家校合作组一点一点组织起来,领导学生弘扬"修己善群"的校训。
"最关爱教职员团队"主题大奖
蓝田循道卫理小学 (小学组) 蓝田循道卫理小学致力深化、优化教师团队精神,在愉快的工作气氛下,彼此鼓励,共同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校长在开校第一年透过个别面见全校教师、教师团契、校务会议、校本培训,与全体教师密切沟通,订立以凝聚教师团队的关爱文化为共同的目标,并透过教员室的设计,促进教师沟通;同时定期举办教师团契及祈祷会和爱心小天使活动,彼此关爱、互相支持;此外,透过不同节令的庆祝活动及联谊活动,营造互相欣赏、和谐而欢乐的气氛。对有需要支援的教职员,提供实质支持及行动。而最值得欣赏的是老师的关爱并不止于彼此口头的慰问,行动的支持,而是建立一种"爱心说诚实话"的文化,促进教师间专业的发展,提高学与教的成效。
香港四邑商工总会陈南昌纪念中学 (中学组) 本港学生一般都是自信心方面较弱,香港四邑商工总会陈南昌纪念中学认为要同学们感受到被关怀爱护,才会激发其对人生积极的态度,从追求卓越,并为自己的生涯作出积极的筹划。学校一向非常著重推动全面关爱文化,缔造和谐校园气氛,并以"成功教育"来灌溉每一位学生,期望学生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也带给同工们教育的满足感和正面的回馈。学校教职员团队皆坚持全校"训辅合一"的共同理念,推行多项政策,互相支援和补足,不单同学们感受到与师长们的亦师亦友关系,家长也感受到与学校结成亲切伙伴的紧密团队精神。
"最积极推动多元文化共融"主题大奖
青衣商会小学 (小学组) 青衣商会小学自2008年成为非华语学童指定学校后,至今约170名学生来自七个国家,中外学生各占一半,可以说是一所资助式的国际学校。葵青区属基层社区,可以想像校内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独特背景和故事,而学校为了帮助非华裔的学生学习中文,主动与教育局合作,由老师根据对这班学生能力的了解,自制一套适合这班学生的中文自学教材套,而学生亦反映这套教材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学习中文。另外,由于文化差异,南亚裔家长不像华人家长般对上学重视,所以他们亦著重南亚裔家长的教育工作,以帮助他们更融入本地社会。
佛教筏可纪念中学 (中学组) 佛教筏可纪念中学自2009年成为非华语的指定学校,为让不同族裔的同学能共融在一起,学校相信彼此之间的"接纳"、"尊重"和"关爱"缺一不可,故此学校非常重视非华裔学生和家长在校园的参与,例如安排一定比例的非华裔的学生参与家长教师会、学生会,并鼓励非华裔的学生到社区做义工和表演,希望能破除社区人士对这类学生的偏见,并学习接纳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