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主持人、维护家庭基金总干事温南声提出营造融洽家庭环境四大关键包括化解冲突、容忍克制、优质共处时间及身份建立, 并由来自不同社福界别的四位嘉宾,分享透过该四大元素支援家庭的实战故事。
吴国基:追踪成长背景化解夫妇冲突
婚姻及家庭治疗师、香港心联事工总干事吴国基长期帮助夫妇加强亲密关系,他说:"夫妇有冲突是好的,代表仍然珍惜这段关系、仍然爱对方。冲突可能是受成长背景影响,在婚姻里触碰了这些伤痛,了解背后成因有助『化解冲突』。"
吴国基曾在幼稚园开办婚姻小组,发现一对夫妇在教养孩子上经常发生冲突。丈夫指责太太在教导孩子时经常情绪激动,而太太则觉得丈夫不理解她。
在辅导过程中,吴国基发现原来太太在小时候曾遭受性侵犯,父母未给予她安慰和接纳,让她形成了在面对攻击时筑起墙壁来自保、并拒绝聆听别人声音的习惯,影响了她今天的婚姻和亲子关系。丈夫得知太太的过往经历后,立刻拥抱了她: "在丈夫的眼中,妻子不再是那个时常责骂孩子的人,而是一位受过伤、需要安慰和支持的太太。"
如今,这对夫妇学会腾出空间聆听对方的心声,倍加管理自己的情绪,不仅建立了和谐的夫妻关系,还对育儿方法大家一起寻求共识作出改变。
李慧敏:容忍克制成为父爱的表达
香港家庭福利会注册社工、共享亲职辅导员李慧敏在帮助离异家庭爸爸与孩子建立关系时,发现爸爸的容忍克制绝对起正面作用。她表示:"有时候,克制自己不去做某些事情反而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
她分享一位单亲爸爸原本约好要见孩子,但前妻突然告知无法安排见面,让他感到沮丧、痛苦和愤怒,于是写了一封千字电邮控诉前妻的不是。 在与李慧敏倾谈后舒缓了情绪,最终没有发送出去。
"这位爸爸选择了容忍克制,选择了不做很多事情:不发电邮控诉前妻、不使用法律手段争取与孩子见面,也不在孩子面前澄清或解释。正是这些『不做』的选择,写出了对孩子一个『爱』字。"经多年努力,终于换来孩子小学毕业时接受爸爸送的花束与合影。
霍芳婷:优质共处时间挽救家庭危机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尚德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社工霍芳婷认为"优质共处时间"是促进家庭融洽关系的重要元素。
她曾协助一位爸爸度过家庭难关。他就读中一的女儿因适应障碍被安排特殊上课,新生儿的到来又令太太陷入产后忧郁。透过辅导,父母学会运用角色互换理解女儿学业上的压力,他们亦参加中心培训课程以及一起做义工重建家庭连结,全家还一起旅行,最终重拾亲子温暖的关系。
这些优质共处的时间为挽救这家庭危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霍芳婷为这家庭感到欣慰:"这对夫妻之间开始有更多交流,不再像以前那样互相指责教养孩子的问题。女儿的情绪也稳定下来,最后能够回到课室上课,并且多了笑容,结识了不少新朋友!"
钟斯晓:父亲寻回家中身份行动表达爱
明爱赛马会思达计划督导主任钟斯晓的其中一个工作是帮助父亲们重建身份。他指,其实做爸爸实不容易 ,长年累月维持对家庭和抚养孩子的承诺,家人对他们也有很多的要求。从他接触的案例发现,大部份丈夫未有当父亲的心理准备。
他分享一位有13岁女儿的爸爸的故事。这位爸爸对女儿的生活和学业看似冷漠,追踪他的成长背景,原来他来自单亲家庭,自小被要求独立,亦不自觉以同样方式对待女儿。多了这份理解后,钟斯晓明白到,原来这位爸爸并不是冷漠待女儿,只是不知道如何处理与孩子的问题。
钟斯晓帮助这位爸爸寻找做父亲的初心,找出对女儿的爱在哪里。他表示在家庭中,爸爸常常被视为边缘人,似乎可有可无 :"其实爸爸心里是爱著孩子的,只是没有表达出来。"
在指导下,爸爸学习如何表达爱。 一次在女儿学校举行颁奖礼,这位爸爸在工作12小时下仍然尽力抽出时间参加,让女儿感到爸爸的重视。另一方面,爸爸知道女儿喜欢吃米线,于是特别在上班前带女儿出去吃,两人都乐在其中,父女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是次论坛有来自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家庭工作者、学者、牧者等170人参与。
相关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