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牧神學角度探索華人教會處境中的教牧職事」

——祟基「第一屆週年牧養研討會 2007」專題報告

「從教牧神學角度探索華人教會處境中的教牧職事」
譚楊美寶博士、李耀全牧師以及林樹榮牧師報告。(圖:基督日報/賴穎彤)
「第一屆週年牧養研討會 2007」第五場研討會於9月20日舉行,主題為「從教牧神學角度探索華人教會處境中的教牧職事」。由林樹榮牧師、譚楊美寶博士以及李耀全牧師報告。

林榮樹牧師:「從牧養神學角度探索華人教會處境中的教牧職事」

林榮樹牧師分享表示,教牧職事的核心是不可偏離愛神愛人的大誡命,牧者應多注意會眾的屬靈情況,常常反問自己愛羊的心是否足夠,努力裝備信徒,使教會能夠成為世界的希望。

他並表示過去華人教會,在牧養事奉的傳統精神多為刻苦、自潔、自約及捨己,但現在華人教會卻是後現代風尚及自我中心的個人主義,表現在權柄與民主上,「信徒皆祭司」、「全職事奉的蒙召」,以及「各牧職角色」之間三方面構成張力。

譚楊美寶博士:「敘事與儀節—重尋教牧職事的神髓」

譚楊美寶博士表示,教牧職事若不能與耶和華的創造和救贖有聯繫,或真實地應用在每一個時期人類的需要,這樣信仰帶給人的,只會是一個沒有靈魂的驅殼, 教牧職事的神髓也便會消失。

她介紹,近代牧養神學的主題為四個:(一)從敘事中反省及重建現實。透過重新解釋故事的意義,能幫助當事人從新觀點去看事物,在個人及群體中增加深度和闊度, 並且協助當事人看到自己的問題只是整個人生故事的一部份。

(二)轉化生命的牧關交談及儀節。傳道人透過關顧的連續面上,可以由崇拜中接觸很多人至崇拜中只接觸數人,從交談中可發展人類關係並且一些衝突可以得到降決。尤其在經歷生命重要事情和危機時,這些關心更有助益。

(三)「人類活生生文獻」的詮釋及回應。運用生命線繪製人類的人生週期,人類的歷史過程及神由創造至再臨的生命線。

(四)對人生週期的牧養及儀節的應用,提倡牧者應該是信徒宗教及生活儀節的聯絡人,然而儀節的本質,是生命禮儀是一個過渡的過程,儀節是群體性的及儀節擁有多元化的溝通本質。

李耀全牧師/博士:「信仰徒牧養初探—心靈輔導與關懷」

李耀全牧師為教牧關懷重新定義為,是由教牧同工和信徒,按聖經的真理和心理學的幫助,向個人、家庭及社會網絡所提供的心靈關顧,包括心靈醫治、靈命支援、屬靈導引及關係復和,讓人在他自己心靈和他在社會整體公眾建制與文化的生態中,得著心靈牧養,除去或減少人的罪與痛苦,並將眾人在基督耶穌裡完完全全引到上帝的面前。

他講述,靈修神學的要素是,從人的靈對聖靈之回應開始,在主耶穌基督的委身上植根, 從神的恩典得滋潤,對神有深入的認識,對自己有深入的了解。靈修神學應應用在發揮每人在基督裡的特性,將神的愛之榮美與別人分享,愛護神的創造及在基督群體中之生活慶祝神的榮美。「心靈輔導與關懷」的四大方向包括「醫治」,克服過去的傷害,使當事人邁向整全;「支援」,在逆境裡面給予支持予受損害的人,「復和」,重修破壞了關係,以及「導引」,幫助人作出明智的抉擇。

第一屆週年牧養研討會探討「教牧職事」相關新聞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