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事和為貴」﹖「使人和睦」﹖
何教授解說中國文化和老百姓對「使人和睦」一詞有特別的理解。中國人有句話說:「萬事和為貴」,可能出現「只求不傷感倩,寧可是非不分」的現象。因此可以想到,對於利未記19章17節「不可心裡恨你的弟兄;總要指摘你的鄰舍,免得因他擔罪」的經文,中國人對前半部不心裡恨弟兄能同意,但由於「各家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觀念,要指出鄰舍的罪則恐怕難以作到。
但基督教裡講的「和睦」與中國文化所講的恰恰相反。聖經說:「要逃避少年的私慾,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又說:「並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和平不單需要仁愛,更是需要公義。何教授說,只有基督教所講的和平能打破怨怨相報的惡循環。而且從社會政治上看,所謂「不平則鳴」,沒有公義的社會不可能有和平,而要追求公義的話,必須對社會、團體和個人的惡行作出指證。
「此福」不同於「彼福」﹖
第二個可能造成的歧義是「福」這個詞。中國人往往將「福」理解為家庭生活和諧,及擁有財寶、名譽、地位、健康、配偶、子孫等,但山上寶訓中的「有福」是人成了被神祝福的客體,不是擁有什麼,而是於一種滿足及愉悅的狀態中。他進一步問:「愉悅喜樂的狀態往何處尋找呢﹖」有基督教人文學者說,和平是一切幸福的泉源,如果人與內心和睦,與人相處和好、與神親近,就是處於喜樂狀態。所以締造和平就是締造幸福。他總結對基督徒來說,有福不是擁有任何東西,而是處於人所稱許,神所喜悅的喜樂狀態。
「天子」﹖「神的兒子」﹖
中國文化中有「天子」的觀念亦可能對「神的兒子」造成歧義。「天子」的概念可能令人以為「神的兒子」有擁有特權、高居萬人之上的意思。他說明白這個短語不單對基督徒重要,亦對中國裡未明白基督教的人重要。基督教的「神的兒女」是「與神復和」的意思,「神的兒子」絲毫不含有「萬人之上的人」和「統治者」的含義,而是「天國的公民」及「得享永生」,在天國裡事奉,為神所喜悅,得享永生,亦是基督福音的要義。
他總結,「使人和睦的人」不代表是擁有物質及世上任何東西作為回報,但他們必然因此為神所喜悅、天國公民、神的兒子,得到永生的人。而首先需要的是神的保守和恩典,但既然是「締造和平」,也需要人的主動和努力,這也是作基督徒的真正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