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英国的卫斯理约翰

改变英国的卫斯理约翰
卫斯理约翰是十八世纪英国的大奋兴家。他毕业于牛津大学后即任母校希腊文讲师。同时,他也是一位饱学之士,二十三岁即被选为牛津林肯学院的院士。今日教会中好些美妙的诗歌,也是出于他的生花妙笔。

在英国北部林肯郡的厄普司镇,父亲撒母耳为当地教会的牧师,母亲苏萨娜出身名门,是历史上著名的慈母之一。在他十九位兄弟姊妹中间,他排行第六。在他童年的时期,备尝穷苦生活的滋味。六岁的那一年,有一天晚上,他的家里失火,他的父母抢救全家大小,却把他忘记了。他从睡梦中惊醒,奔向窗口,当时火势即将吞尽屋簷,他父亲便召集家人,跪地祷告,把他交托给神。想不到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把他从窗口救了出来。他的母亲深为感动,意识到是神保留了他的生命,将来神必会重用他。这件事在卫斯理约翰心里也留下了极深刻的印像,在他一七五○年二月九日的日记上曾记著: "十一点左右,我忽然记起四十年前今天的这个时辰,我从火焰中给抢救出来。"他把自己当作如旧约先知所说的"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他曾把神这奇妙的眷佑向会众作见证。

童年的时候,他就养成定时读经,祷告,参加主日崇拜的习惯。在这一段时期,据他自己的回忆,每天除了吃少量面包之外,很少吃其他的食物。但他在学问上进步很快,因为他从小就"谈吐儒雅风趣,颇能引人入胜"。所以在同学中间,大家都把他看作领袖。

卫斯理约翰过了十七岁的生日,他就入牛津大学圣教学院,当时,他最感兴趣的是:逻辑学,古典文学,诗歌和外国语文等。他开始常感到内心空虚莫名,没有喜乐。一七二七年二月他得到硕士学位,回到他父亲的教会服务。两年后,牛津林肯学院院长摩利博士,请他回院担任教务。他结束两年传道生活充任十一个学生的导师。他与弟弟查理经常邀约两三位同学在小屋里聚会祷告,讨论经题。一七三五年十月,美洲佐治亚殖民地总监,邀请他同去从事传布福音的工作。十月十一日,他与弟弟查理一同离开英国,第二年二月五日抵达美洲后。他在佐治亚一年多的传道生活中,虽然他学问渊博,但灵性没有良好根基,真是一败涂地,加上恋爱失败,精神上受了极大的打击。于一七三七年十二月登船离美。他在日记上承认自己有骄傲之心。同时,他感叹说:"我想感化印第安人,但谁来感化我呢?"他回到伦敦心灰意冷,无勇气再传道。此时,正好有一位德国曼仁那大学的毕业生伯勒尔,派往美洲去传道,道经伦敦与他一见如故劝告他说:"传因信称义的道直到你得到了;然后,你将因为有了信心,必然得胜。"他虚心接受了他的劝告。后来,他在一七三八年五月十九日的日记里记载:

"可是,我听见一个声音(这岂不是神的声音吗)说,信祂就必得救,凡信祂的就是出死入生。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衪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晚上我很勉强地参加了一个在亚得门街的聚会,会中有人宣读路德为罗马人书所写的序文。八点四十五分左右,当他讲论到藉著基督的信,神在人心里所施行的那种改变,我觉得心里异样温暖,觉得自己确已信靠基督,惟靠基督得救,并且得到一个保证,祂已经洗清我一切的罪,且已拯救我脱离了罪与死之律。"

他虽然生长在牧师的家庭中,从小就养成严格的宗教生活。他也热心传道。但真正信主得救,却是在三十五岁那一年。他好像是一块金子,在这以前一直受著烈火的熬炼。如果换一个人,我想早就忍受不住了。

卫斯理约翰自从有那次得救的经验以后,他的生命有了奇妙的改变,他热爱著人的灵魂,忠心的到处传扬主的福音。他所领导的传道运动,不但使沉睡的英国教会醒觉过来,据有的史学家说,同时也使当时动乱、黑暗、腐败的英国,免去了一次流血的革命。他所领导的这一运动,很显著的有下列几个特征。

(一)露天布道——那时安立甘教会为英国国教。贵族及社会上层阶级,自然都去那里作礼拜。据历史记载,当时贵族上教堂,往往有三个仆人随行。一个仆人拿著垫子,一个提酒壶,一个捧著一本圣经。卫斯理约翰则以最穷苦的下层阶级为主要的对像,向人传福音。一七三九年四月二日,他在大街上作第一次露天布道的时候,他宣读以赛亚书第六十一章说:"主的灵在我身上……叫我传福音给贫穷的人,差遣我报告被掳的得释放,瞎眼的得看见,叫那受压制的得自由……。"他这种布道,不拘时间,地点,如主耶稣所说"随走随传"的方式,根据他的日记,有时早上五时就讲道,有时在下午四时,或在城市,或在乡村,人数少则十几人,多则一、二万人。他骑著他的马,足迹踏遍英伦三岛,四十多年当中,他所走的路程,据人估计约有二十五万英里,曾经讲道约有四万次。有好些人受他的感召,起来响应,甘愿作义工去传道参加他的布道运动;但也有人起来反对,破坏。在这期间,他也受了很多逼迫。一七四五年七月四日他日记中记载:

"可是在窝尔索我被打了几拳,撕去了一块衣角,给泥土盖住。此时此地,虽然有几百只手举起要推我打我,但都半途止住,连一只手指头都没摸著我;从头到尾也没有人摔掷东西;所以我身上连一点污泥也没有沾上。谁能否认神是听祷告的神,是掌管天上地下全能的神呢?"

有一次,他出去布道,"经过市区的时候,马的四脚离地,飞跃起来,翻倒了,刚好倒在我的腿上。……膝盖、腿、脚踝都受伤发肿。"

一年四季,他向矿工、贫民、囚犯,不断的传道。在身体方面受了许多痛苦,在精神方面,他也常遭受到正统教牧人士的藐视。可是,他仍然不灰心!

(二)救济工作——十八世纪的英国,在贵族的统治下,一般人们过著牛马不如的生活。一切政权都操在贵族之手,法律不过是用来维护贵族利益的工具,毫无平等可言。刑法之严酷,更是骇人听闻。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因偷窃人三个先令,竟被处死。

据历史记载,当时伦敦城里,每六家屋子即有一个酒肆。教会逐渐成了政府利用的一个机构。卫斯理约翰挺身而起。「救人灵魂是你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工作「。他常以此话勉励传道人。他眼见平民生活的困苦,许多人的子弟也无接受教育的机会。教会有些人士一味谄媚贵族阶级,求权求利。他的义心就发动了。圣经教训神爱世人,不是光在言语和舌头上。卫斯理约翰一面传道,一面发起救济工作,一七四四年三月廿二日他日记中记著:

"我向团体提出关于救济贫民工作的报告。我所收到的三百七十金镑的捐款,曾用在分赠衣服给三百三十个穷人。尚有三、四十个穷人仍甚需要救济。"

一七八三年九月廿六日日记记载:"我和几位境况较好的弟兄个别商谈,一共筹得四十镑左右。然后我调查谁是最急需的,亲自到了他们的家中访问。令人希奇的是他们没有一点怨言,大多在神里面得到了真正的喜乐。对于他们所接受的这一点点救济,都表示极大的感激。"

从一七四四年到一七八三年的三十九年中,他无时不注意救济工作。虽然遭人反对,他仍是择善固执,与当时那些以宗教为点缀的会友,岂不有天壤之别。因著他所传的福音与救济工作,使动摇的英国社会,逐渐的趋向安宁。这福音的"发酵作用",不但使贫民得到恩惠,贵族们也渐渐醒觉过来。他在日记里说:"我应一位和善妇人的请求,我做了她遗嘱的证人,在遗嘱上她把部份产业献给慈善事业。"

卫氏这种"布道"和"救济",双管齐下的运动,成了后来卫理宗一个良好的传统。今日的人还传诵他的一句名言:

"尽量地节省,尽量地捐助。"

(三)禁食祷告——何如人要问卫氏所领导的传道运动还有什么特色。我想禁食祷告也是值得在这里一提的。耶稣在向世人传道以前,祂曾退到旷野禁食四十昼夜。

卫氏在人的眼中虽是一个属灵的强人,但他深知离了神,好像枝子脱离了葡萄树,自己不能作什么。也深知摆在他面前的,不是一件容易作成的事,所以他常领导人举行守夜崇拜,根据他的日记,第一次是在伦敦举行,在一七四二年四月九日,这种崇拜会,由晚上八时半开始,一直继续到午夜以后云云。他在一七八八年八月六日的日记中记著:

"我们以这一天作为禁食的日子,于五时、九时、及一时聚集祷告。"

他长期的禁食祷告,为教会、为国家、为国外布道工作,联络许多人在主里禁食祷告……常常有神迹出现。在他传道的生活中,有许多动人的见证。

有时他所主持的聚会,会众痛哭流涕,一直延长下去,有时延长到翌晨四时才能散会。这是教会历史上很少见的现像。

他不但常探访那些有病痛的人,就是监狱中的囚犯,他也与他们去个别谈道。在后世的人虽然尊敬他、歌颂他,然而在当时英国不景气的社会中,他常遭人的逼迫,有时暴徒如狮子一般扑向他。若是一个灵性软弱的人,早就灰心丧胆了。他能步步得胜,在布道方面有丰硕的收获,这原动力无非是由祷告中得来的。绝对不可能是他个人的才智与毅力所能成功的。

卫斯理约翰的生平,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效法的。今略举数点如下:

(一)有恒的操守——寻常一个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虎头蛇尾,尤其到一个人事业成功,声誉卓著的时候,很容易懈怠下来的;然而他却持之以恒。以学问来说,卫氏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就被选为牛津林肯学院院士,这是不容易得到的荣誉。他的父亲得知这消息,给他写的贺函中,称呼他谓:"亲爱的院士先生……不管我前途有多少困难,我有一个院士儿子了。"卫氏在学问上的成功,有恒是其中一项重要因素。据说他的家庭背景和他在牛津所受的教育,养成他墨守成规的习惯。他几乎不间断的写日记。在他八十五岁的生日时,他在日记中写道:

"每天早晨四时起床,六十年来持守不辍。" "五十年来经常不断地在清晨五时讲道。"

我想仅是上面这两点,就可看出他的伟大。一个人若是早晨六点钟起床也不算晚。然而卫氏他八十八岁才离开世界,那末他比每天六时才起床的人多出七年多的光阴。当一个人疲乏的时候,寒冷的时候,谁不贪恋床榻,而他持之有恒,实在可敬可佩。

(二)勤奋读书——卫斯理约翰真正是一个手不释卷的人,他常一面骑马一面读书,他平时爱惜光阴,不随便浪费一分钟。他读书的范围很广,历史、医药、宗教、伦理学……可说无所不包。读了五六百部书,但他讲道始终一贯,并不因智慧影响他纯正的信仰。他不但读,而且也写,共有二百三十余册之多。曾编订希伯来文,希腊文及德、法等文的字典。他编的一部"医药手册"介绍七百二十五种药方,可治二百四十三种疾病,销行最广。他也常为儿童编日课。他所写的宗教方面的书,对教会有极深远的影响。一直到今日,读他的作品,冷淡的心从新又会火热起来。

(三)生活节俭——卫氏对金钱的态度,对自己是尽量的节省,对贫苦的人他是尽量的捐助。据统计卫氏生平从著作所收入的稿费与版税在三万镑以上,他初在林肯学院任职的那一年,他的收入是三十镑,他抽出两镑帮助别人。第二年他的收入是六十镑,他自己仍旧只用二十八镑,其余都用来救济贫民。第三年他的收入是九十镑,第四年增加到一百二十镑。他不因著自己的身份提高而随之提高自己的生活费用,仍然只留二十八镑为自己,其余都救济穷人。他这一种美德,多么令人敬仰!这一种感召的能力,在传道者心里所产生的力量,显然是有意料不到的作用的。

有人说,基督教是一个歌唱的宗教。世人心里有喜乐或悲哀的事,用诗歌表达出来,这是文学的起源。在旧约中摩西,大卫作了许多诗歌,或颂赞神的慈爱,或感谢神的拯救。基督教圣诗据牛津大学出版的圣歌集序文中云,在十九世纪末叶,通用的圣歌曾有四十万首之多。卫斯理约翰所写的诗歌,不但在英国流行,就是世界各地的教会,也广被采用,每到耶诞节,教会中的男女老少唱到他所作的"听啊,天使唱高声",也觉得百唱不腻。一七四○年,卫氏与他弟弟到爱尔兰去布道,他这种作为是严重的违反当时教会的传统,所以就遭遇到逼迫。有人要把他们置于死地。他们手无寸铁,迅速逃避,起初躲在一个人家里,那家主妇想收藏他们,但是见暴徒追来,而又改变主意,他们只得逃向树林,后来在暴徒经过他们所躲的地方,却没有发觉他们,事后他就作一首"灵友歌",这首诗歌被英文圣歌列为第三名。今选两节于后,一为刘廷芳所译,一是赵紫宸所译。

耶稣,我灵好朋友, 容我奔投主怀中; 洪涛暴雨冲我身, 狂风卷浪高千寻; 当此大难临头时, 恳求拯救勿延迟; 直到风静浪亦平, 助我依旧向前行。 (刘译)

慈恩妙惠浩无量, 不舍昼夜泽长流, 沁我心脾涤我肠, 从今赖主脱愆尤。 耶苏确是一灵泉, 我已常常得沾濡, 一旦我心成潜渊, 涌入永生乐何如。 (赵译)

他所写的诗散文诗歌中的一小段,岂不就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么?同时,我也联想起一件轶事。一八八一年在一轮船的甲板上,有人高唱"灵友歌"。忽然有一位听众站起来问那人说:"对不起,你有否从过军?"那人说:"我是北方郭将军部下的一个战士。"那位听众本是在南方军队中,而且是一个射击名手。有一天晚上放哨的时候。正想射击他所发觉的敌人,听见那人忽然唱起"灵友歌"来。于是就停下来饶恕了他。说起来才知道,那天晚上他瞄准的竟是在甲板上唱"灵友歌"的那人。他所作的诗歌的感力,在战场上也发生这奇妙的作用。我想说是卫氏自己作梦也未曾想到的奇迹吧!

卫斯理约翰的一生,不但影响了十八世纪的英国,他所领导的教会复兴运动,后来发展普及到世界各地。一九三四年统计卫理宗的信徒,全世界有八百九十七万六千四百九十二人。拥有十万座以上的教堂。这是由卫斯理约翰这一粒"麦"子开始的。这位一代伟人,自一七五一年与发齐里夫人结婚之后,可说没有享受过一天温暖的家庭生活。如果说,要提到他的失败,那就是他一生中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他的生平如此动人,他不但是一个忠心的传道者,而且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行道者,这不能不使人想起,他父亲在临终的那一刻对他说:

"我的儿子,那内心的见证是基督真理最有力的证据呀!"

他是不折不扣的实行了他父亲的遗言。

他那谦卑、温柔、真诚、节俭……等美德,爱人灵魂的热忱。只要一读他的著作,就可以感觉得出来。无怪到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仍是那么尊敬他,追念他,在基督教的历史中,他是一位承先启后的伟人,有的史学家说,十八世纪的英国,不跟法国一样发生革命,是因卫斯理约翰所领导的复兴运动的果效。这话也许稍有夸大之处,可见人对卫斯理约翰的评价是何等的崇高!

基督福音的影响对社会的贡献又是何等的重要。主耶稣的福音改变了卫斯理约翰的生命;卫斯理约翰改变了当时英国的社会!但愿今日教会中有更多的人,与卫斯理约翰一样,献身给主耶稣,来完成主所托付的时代使命!

****** 本专栏逢二、四更新,刊载俞敬群牧师作品《和谐之歌》。

俞敬群牧师:资深牧者,著名的华裔作家,于纽约曼哈顿牧会50多年;曾七次荣登世界名人录(who's who in the world)殿堂。他一生出版过十一本书籍,其中《和谐之歌》为最满意作品,该书被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所收录。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