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颂辉:短宣——你是认真的吗?

蔡颂辉:短宣——你是认真的吗?
切勿不知不觉以美丽的名堂来躲避对神更深之委身,或补偿内心的福音亏欠感,或掩饰可能存在的自私动机(藉著短宣旅游?)
暑假要到了,当学校和社团忙于举办各类夏令营当儿,教会也经常在这段期间推动国内外的短宣。随著人们普遍经济水平的提升,加上好些国家都有廉价机票等因素,短宣在各地的华人教会逐渐成为一项越来越受欢迎的活动。教会办短宣的目的基本有三:(1)让一般信徒有更多机会接触宣教,以提升宣教意识、挑旺宣教热忱、深化宣教参与;(2)为相关地区的宣教士和教会提供资源与支援;(3)对于有远见的教会,也会期望借此产生更多长期的宣教士来。坦白说,就上述理念而言,短宣事工的确值得推崇。短宣运动推动了数十年,而且越来越普及化,是时候让教会好好反思一下:到底上述目的达到了没有?信徒因此变得更有使命感了吗?宣教工场因此得到实际帮助了吗?长期宣教士因此增多吗?笔者希望藉著本文表达自身的观察和反思。实际的数据无从估计,我也相信无论如何神的确在做工,因此答案不应该是"有"或"没有",而是"多少"。

由于有些地方的用语不同,我想应该解释一下:本文的"短宣"指一群人一起到一个需要福音的地方,为期一、两周时间,探访那里的宣教士和教会,在那里办宣教性的活动,诸如布道会、街头个人布道、营会、教主日学或者接触未信者的课程(如电脑、英文、音乐……)等。这种短宣有时被称为"访宣"。

短宣事工目的的反思

放心,我不可能是短宣的反对者,因为我自己就是从短宣开始领受宣教呼召,而后来变成全职宣教士的。换言之,要说短宣果效,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而且我认识不少宣教士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不过,从短宣队员到变成接待短宣队的宣教士,确实给我带来不少反省。

为了加强信徒的宣教使命感

先谈谈短宣对信徒本身的益处吧~就这个目的而言,短宣是希望透过实际的探访宣教工场,来增强使命感。这个目的大体上是达到的,按照笔者的评估,也是上述三大目的中达到最大果效的一项。透过短宣,信徒可以亲眼看看跨越本身所处之地区的福音需要,与宣教士一起生活、体验不同的环境与文化、经历工场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对钗h信徒而言这是毕生难忘的回忆,我甚至听过参加一次短宣便扭转一个人之人生观的见证。

然而,从一个短宣队员到长期宣教士,笔者深深体会到,短宣和长宣的体验仍然有莫大的差别。与后者相比之下,前者只是相当浅薄的经历,而且它大部份都是正面的。在一个地方待两周,什么都很新鲜,也看不到太多负面的事物,一旦日子久了,想念家乡美食却吃不到,语言不通办事很不方便,身为外国人少了很多权益,同工配搭久了也难免出现各种矛盾,再加上事工没有果效……要真正认识某个工场,无疑需要更长的时间。

为了帮助宣教工场的实际需要

无可否认,有各种恩赐的信徒一起去帮助宣教士,确实能补偿宣教士本身的不足,而且他们往往还会带一些工场所需要物质需求,诸如书籍、教材及其它工场上买不到的生活用品等去给宣教士。不过,短宣队往往同时也增加了宣教士的负担,尤其同工较少的工场要接待一大批的短宣队员,单单安排住宿和膳食就是一大难题。此外,很多短宣队来自较为舒适和富裕的国家,到了异文化环境,尤其是较为落后的乡镇,需要较大的适应,搞不好还很容易病倒,感冒发烧、上吐下泻现象都很常见,这些过程对接待者而言无非有是另一种压力。笔者认为这些算是难免且"必须"的经验,宣教士为培育信徒参与宣教而辛苦一点也是值得的。不过,有些短宣队因为没有事先提供适当的训练,导致队员不成熟,以致冒犯当地文化,或队员之间经常为了小事发生冲突,则能避免就避免。

另一种不好的状况是,很多短宣队为一次的行程编排过多的事工和活动,而且还为之设定预期的目标数据,一到工场便忙于完成计划表和达成目标,那些事工未必是工场需要的。短宣队轰轰烈烈地办了一堆活动,当地人可能也因为新鲜感也反应热切,短宣队走后留下的残局却唯独宣教士自己来收拾。那些短宣队所看见的,实在不是宣教工场的实况,回到自己家乡所做的报告肯定也不够客观。宣教工场的事工实况,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一点一滴辛苦耕耘而得的。

为了培养长期全职的宣教士

上述提过,笔者和好些笔者认识的宣教士都是从短宣走到全职的,一个认真寻求呼召的人,短宣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考验,对于认真培育长期宣教士的教会也是一样。我刻意说"认真",是因为有很多例子显示大家并不是真的很想达到这个目的,甚至可能利用短宣来逃避这个更远大的目标。

当我向一些信徒问起作宣教的意愿时,常有人给我类似这样的答案:"我每年都参加教会的短宣队,去泰国、缅甸……。"当我问起一些教会有做哪一些宣教工作时,大多数教会除了祷告和奉献支持宣教机构,就只做到差派短宣罢了。坦白说,我心里有一个担心:他们会不会以为这就是自己所能为宣教做的最大努力了?一般信徒恐怕会自认为,每年能抽出一两周参加短宣,已经算是参与宣教了;教会能每年花一笔可观的资金和精力差派几个队伍出去,也算是尽力了。我无意否定这些信徒和教会的努力,毕竟,一个学生愿意自掏腰包花一段假期的时间去参加短宣,比起很多乱花钱、浪费时间的少年人真是好得很多倍;一个工作者愿意用一年中有限的假期,或一个做生意人愿意放下自己赚钱的机会,用一、两周的时间去协助宣教工场的需要,比起很多舍不得这么做的人也算是难能可贵。但我们仍要抚心自问:难道就这样了吗?我们是否认真想过自己还能为宣教多做些什么?

笔者无能也无权去判断哪些人、哪些教会到底怎么想,只期待大家能更"认真"一点,切勿不知不觉以美丽的名堂来躲避对神更深之委身,或补偿内心的福音亏欠感,或掩饰可能存在的自私动机(藉著短宣旅游?)。事实上,短宣队给宣教工场所带来的帮助是较小的,其更大的益处是对短宣队员本身,若信徒或教会以此便自满,就完全颠覆了短宣最终的目标。

说穿了,在生活越来越方便的时代,我常常感觉到有两个美德是基督徒不知觉流失的:信心与委身。以前的宣教士们对所要到的地方完全没有实际的体验,就定意在某个地方埋下余生,相对于他们,这时代的信徒有更多管道和机会去为认识和选择自己的工场,理当可以做更好的准备,怎么却变得更不懂得信靠神和长期委身?也许你会说,那是过去宣教生活的形态,已经不再适用于廿一世纪,时代在改变,宣教策略也要改变。这话表面是正确的,只是我们仍然必须问:难道这样的短宣就是现今世代有效的形式吗?上述已经分析过,事实并不然。

短宣事工推动的建议

如何让短宣更好地达到它当有的果效?笔者在此发表一些本人的浅见。首先,教会一定要做好行前的教导,包括清楚说明短宣的目的(包括上文所述的三方面,这是至关重要却甚少教会做到的)、对所要到之地方和文化的介绍,以及当地教会的需要等等。第二,应当强调短宣队员的体验、学习过于做工。在服事上不要按照差派教会所定的理想和目标来策划,而应当按照工场的需要提供协助。在工场期间,队员应当多听宣教士及当地居民的故事,最好是鼓励队员将所见所闻以及自身的反思写下来,引导自己更认真的对待短宣经历,也好与其他队员以及家乡的弟兄姐妹分享。最后,教会应当加强行程后对短宣队员的跟进工作,尤其是帮助队员认真地寻求神的呼召,有些人或许有全职的呼召,其他的即使没有,也当帮助他们藉著各种管道继续参与大使命的服事。现今有许多差会推动为期数月到两年的特约同工政策,据本人的评估与判断,无论是为增强信徒对宣教的认识,或对工场的实际帮助,或为了培育长期的宣教士,都要比只是一、两周的短宣更能达到目的。

短宣……还可以再认真一点,因为耶稣颁布大使命从来就是认真的。

本文转载自《华传》,作者为神州华传宣教士,目前在台湾进修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