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指出现今香港经济状况恶劣,周遭都是负债的气氛,很多人一生都背债生活,读大学时候开始贷款,出来工作之后还债,结婚时候又要贷款,有儿女的又需供书教学,儿女留学的花费更巨,快退休的要预留退休金,这样的处境下怎叫会友奉献呢?似乎叫他们奉献十分一都很难。
"无钱"定"大洗"? 牧者有责任管教
叶松茂博士指出牧者需要分辨是"真无钱"还是"消费过度",这需要牧者埋身接触弟兄姊妹去了解。作为牧者的需要有教导的心肠,帮助信徒建立理财纪律。他指出香港始终是全球最富庶的城市之一,很多人的生活水平仍然很高,有人"生活艰难"的真正原因是消费过度奢侈甚至畸形。
他举例有传媒报导一个家庭为入名校而强迫儿女学习各样课外活动,月花2万报读十样课外活动,这是不少中产家庭的写照。又有许多香港的大学生,他们既向政府贷款又补习赚钱,估计7成大学生年花7万。他们人手一部I phone,每月支付3百多元电话费也不在乎,"根本上现在的大学生是太『大洗』,就算减一半,年花3万5都算多,其实每月2千理应足够。"
他又指出根本的解决的方法是要传福音及教导,让他们悔改过度的消费坏习惯。而身为牧者的要心清,需要负起教导和督导的责任,帮助会友建立健康的财务纪律性。
从小教导奉献 给予具体指引
叶博士建议为会友提供具体的财务指引,尽早开始教导奉献的观念。他对理财一般的教导是:一成奉献,两成储蓄,余下的七成必须足够日常所有开支,若没有家庭负担的可以储蓄至四成。对贷款也有指引,若非为买楼等特别情况,否则不宜借贷。
他特别建议尽早教导青年人以及刚进入社会做事的会友,让他们养成十一奉献的习惯。若他们从兼职赚小钱开始奉献十分之一,到他们全职工作赚较大的数目时候也容易奉献。若从教会长远发展来看,青年人将是教会的人力及奉献资源,所以教会奉献是否足够也在乎教会的奉献教导是否强。若会友没有健康的财务,长久下去还会引发千丝万缕的问题。
他亦建议若教会以基层及长者会友为主,可考虑向青年及中产人士招手,为教会未来五至十年内打下较稳健的财政及人才基础。
吴教师见证:五百会友为建堂参与"省钱行动"
潮人生命堂的吴振义教师则见证了教会如何成功筹款重建堂会。建堂9500万元的预算对一间只有500人、包括一半届退休年龄会友的教会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当时教会全体响应"省钱行动",改变生活方式,包括省下汽水钱、少搭的士多改用巴士、以去东南亚取代去欧洲旅行等等,两年下来竟共省下近百万元。最后在弟兄姊妹的合一行动及努力奉献下,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省钱计划"共省下过百万,成绩不俗。但吴教师同意叶松茂所讲香港信徒"大洗"的讲法,认为信徒在省钱之余仍然可以去旅行,可见奉献仍未算得上"入肉"。
相关新闻 财经名嘴曾志英谈教会理财之道 叶松茂:中小型教会作茧自绑 实干定能突破重围 崇基牧养研讨会—四间中小型堂会分享成长中的挣扎
2009年崇基学院神学院教牧事工部周年牧养研讨会 苏颖智•何志涤•梁永善三名牧大谈牧养新方向 经济转型 教会要走出框框回应信徒牧养需要 教牧及信徒领袖心声:教会要"少开会、多作事"
2007年崇基学院神学院教牧事工部周年牧养研讨会 "何谓牧职?"本港开展本土华人的"牧职效能"研究 邓达强牧师:城市导向教会观之下的"教牧职事" "从教牧神学角度探索华人教会处境中的教牧职事" 李宝珠牧师谈教牧职事:原则不变弹性应用 周联华:华人文化下"牧师"的"师"很重要 学者认为教会世俗化掩盖福音信仰 邓绍光、叶菁华以神学角度看"教牧职事" 周联华牧师:教牧是继续耶稣的弥赛亚的工作 第一届周年牧养研讨会2007开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