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侍奉当中 乐在其中
这次城浸团队来到花都慈恩堂,不但是出席晋堂典礼,更是来侍奉当地教会和信徒。据了解,这间教会的建殿得到了城浸、香港浸信会联会、香港浸信教会的爱心奉献支持;而建筑的设计更是由城浸一名建筑人才帮助设计,所以城浸会友对慈恩堂特别有感情。
在他们到达堂会的当天,他们就各就各位为堂会布置,为堂会摆设鲜花、丝带和气球等,诗班队练习献长的诗歌,他们都为能够参与感到喜乐,盼望给当地信徒带来一份祝福。领队杨钦纬医生强调,短宣体验团的目的是为香港信徒向国内信徒学习如何服事。
团中一对夫妇表示,这次是他们第二次来到中国教会短宣体验。上次探访侍奉之后,看到他们的需要,回去之后即就约几个团友一同去学习普通话,他们都有一致的想法:先装备自己,看神如何使用。这次到广州,国语已经好了很多,能够与他们很好地沟通。 聆听国内信徒分享 感动非常
这次行程中城浸会友不少时间与当地信徒交流。在协和神学院,他们与一年班的学生大约有15分钟的谈话时间,他们积极主动向于当地神学生问好,并交流双方的信仰经历。在谈话中,不少香港信徒被国内信徒的勇于献身和服侍而感动和敬佩。
比如神学生阿娟和阿媚,从谈话得知,他们都是第两次才考入得到录取的。年纪约16岁阿娟因为妈妈影响也自少是基督徒,继承了妈妈入读神学院心志,初中毕业就即报考神学院。相对于阿娟,今年32岁的阿媚则困难更加重重,因为她本来已经是超出入学年龄,第一次考试时不被录取;加上她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家人催促她尽快找对象成家立室,但是一心读神学的阿娟靠著并对神的信心和不住的祷告,终得家人的支持继续报读神学院,并获得录取。她分享说,如果神给她第一次考上了,也会是很大恩典;但是第二次考入,她经历的恩典更大。团友问到他们是否担心毕业之后在教会侍奉收入微薄并辛苦劳累,她们笑著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不担心也不怕。阿娟说,她知道有困难,但是不担心,因为都交托给神。
一名队员分享说,她看到慈恩堂侍奉的女传道人,年纪轻轻就委身教会的侍奉,训练教会的诗班,处理教会各样事务,让她非常敬佩。她说,在香港许多像她年纪的年轻人,正在享受和追求物质充裕的生活中,她这样的献身的心志叫人佩服,更叫人羡慕。
让大家印象深刻的,还有是周日上午慈恩堂的主日礼拜暨培灵会上,由城浸差会杨钦纬医生分享信息"蒙福的教会与使命",他分享到教会要成为宣教的教会,信徒要在真道上装备自己传福音见证神。讲道最后杨医生提出愿意献生命给主承担传福音的大使命的人站立起来的时候,他一讲完,会场里的全体国内的信徒们几乎在同一时间都站起来。在座位前排的是年轻信徒,与向后座的是年纪比较大的,也有拖儿带女的母亲。香港团友表示这样的场面在香港很难见到,在香港的培灵会通常都是几个人站起来,在讲员呼召一段时间之后再有一些人站起来。团友们为国内的信徒有勇气承诺服侍主而感动,并自感不如,自己不敢站起来,因为感到自己还有顾虑,不能做到委身。
资源缺乏,培训欠缺,问题有待解决
香港物质和属灵资源均为相当丰富,中国的教会则亟需各方面的资源。因为国内牧者同工的缺乏,牧者奔波疲乏。一些团友访问慈恩堂的牧师和传道中得知,因为她们工作非常忙碌,难以照顾到所有信徒的需要,加上信徒背景不同,有本地的,有外省的;有贫的,有富的;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甚至年幼的;有饱读诗书的,也有目不识丁的;所以在牧养上又很大难度,在资源不足之所做的自然非常的有限。同时,中国许多社会问题也有待解决,这些都将是中国教会面临的巨大挑战。
比如一个团友与一名担任诗班司琴的弟兄谈话时,得知他从外省一个贫困的农村而来,在花都市一个商店打工,平常在教会侍奉,他表示很想拥有一些诗歌本和一些诗歌的CD。在香港生活的团友很自然地告诉他,其实网络上许多免费的基督教资源可以随意下载和收看,这位弟兄的回答是他还不懂电脑。
又有一来自外省的小弟兄,今年14岁,但是原来他已经是一个商店的小员工;问及传道人如何照顾他的需要?传道人回应,本地人不会有这样的情况,但是一些从外省贫穷地区而来的就很难顾及得到。他们的生命又将如何呢?除了等待政府解决之外,教会在此能够做到什么?这些的问题都是只能留在以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