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历患难,始终坚韧跟随主
马礼逊18岁时决志把自己奉献做宣教士,随后在医院和学校学习一年,梁院长表示他受教育程度对比现在可能最多是中学程度。
当时清朝不允许给洋人教中文,违者会被处死,马礼逊不得不出令洋人都觉甚高的价钱聘请中文教师。
对于他学中文的困难,梁院长举例说:"从发音来看,书 (shu)这个音,就有熟、暑、疏、输这些字的意思。并且同一个字,有时是动词、有时是名词,有时又是形容词。"第二位来华的传教士米怜甚至评价说:"人要说会中文,身体需铜造,肺腑需铁制,檞木为头,钢簧为手,有鹰儿的眼,使徒的心,玛土撒拉的长寿。"可见马礼逊学习中文是多么困难。
由于中国非常排斥传教士来华,他不得不去美国寻找帮助前往中国。他所在的东印度公司知道他翻译的圣经要出版时,极力反对甚至逼迫他回英国。
1807年至1813年间他是唯一一位传教士,他的长子于1811年在华逝世,不久后妻子也同样回天家。第二对传教士米怜夫妇只在中国短暂停留后就去了马六甲,并且8年后死于当地。马礼逊只能靠著主,极其坚强地走在这条开拓路上。
有很多"第一",却是默默打基础
梁院长表示,马礼逊虽然在中国开创了很多"第一",但考其一生原来民Z无几。他虽是第一个到达中国的宣教士,但传福音或施洗的人数寥寥无几;其次由于他的中文语言掌握有限,他所译的圣经被重新修订,而他所译的圣经现今只有3至4本存留。此外他虽然推动了《华英字典》的出版与马六甲英华书院的建立,但其后参与不多。梁院长总结他一生时,认为他经常只是"打基础"的角色。
事工受非议亦多,神来评定一生
梁院长说马礼逊一生亦有受非议的地方。原来按当时规定,洋人不能随意在广州停留,唯一可停留在澳门,但殖民政府葡萄牙人极不欢迎这位新教的宣教士。马礼逊唯有来回奔走两地寻找落脚点,最后他不得不答应在参与鸦片贸易的东印度公司做中文翻译员。虽然马礼逊报告此举有很多好处,包括能让他在中国停留、学习中文、解决经济困难,更能改变东印度公司的官员对宣教士的仇视,但当时的伦敦会以及很多信徒仍然不理解他。
对马礼逊所承受的非议,梁院长说:"每人都要甘于上帝为他铺的路,要认真演出所定剧本的角色。不能简单评估自己的胜与败。"
梁院长最后说了一故事:50年代初国内一老传道人在每次运动都坚持相信耶稣而被打。起初他总忿忿不平地想:"为什么我比他们公义,却要受他们这样打我?"后来他转念想:"我所有一切不都是掌管在上帝手中吗?如果没有上帝的允许,我不会被打;那为什么上帝要打我呢?因为我骄傲,该打。"以后再被打时,他反会感谢上帝。梁牧师表示生命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相信一生都完全掌管在上帝的手中,是否以基督的眼光来解释自己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