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会新思维 編輯室 2010年10月23日星期六 上午8:05 过去两天到了三间小学,分享了四场家长讲座,内容主要也是围绕通识教育与小朋友沉溺打机的问题。印象特别深刻是星期六上午去的那间小学,早上九时已有超过一百五十名初小家长坐在礼堂,证明真的有很多家长愿意关心自己子女的成长问题。第二场的对象是高小家长,参加人数跌至数十人。有些听完第一场的家长,向校方申请希望多听一场,我说讲座内容大致相同,但那几位爸爸仍然坚持留下来,说真的,那时我的确开心,一来是那几位爸爸觉得我所讲的对他们有帮助,才会留下来;二来是某些爸爸的确不懂与孩子沟通与相处之道,他们留下来足证他们愿意关心孩子。 两场讲座过后,校长颁纪念品给我前作了一小结,却令我发现原来小学与中学的家长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校长说:"各位高年级的家长,很多谢你们的出席,但是我有点失望,我们好不容易才和吕sir度期,可以在一个上午和我们连续分享两次家长聚会,要分两场,因为我们知道容纳不了所有年级的家长一起出席,谁知仍和以往一样,低年级同学的家长非常踊跃,但高年级的就一年比一年少参与。是否孩子大了就不用关心呢?"当校长这么一说,我也想起每次到中学分享家长讲座,请家长举手示意他们的子女就读班级时,也与小学的情况无异,子女就读中一的家长最多,然后是中二。我经常在家长会分享时也说,无论是分享打机问题、亲子沟通问题、恋爱问题等等,最需要听的不是在座的家长,因为他们起码愿意去了解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最需要听的其实是那些坐在家中看电视或者连学校通告也懒得去看的家长。可能是小一和中一时,家长都关心子女新的学习环境,想了解多一些,所以这些家长占多数。 当我离开校园时,有几位家长与我倾谈,一位家长说:"仔女越大,真的觉得越难关心他们,根本不知道怎样与他们沟通?"另一位说:"其实有时不是我不想参与家长讲座,但来来去去也是类似的题目,题目不吸引、讲的内容又不吸引。"第一个问题是家长的责任,就是因为子女越大,越不懂与他们沟通,我们更需要在外界汲取更多有效的方法,只说不懂或只留在家中,方法不会自然出现的。但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作为讲者的责任,究竟讲者有没有检讨为何台下的人会与旁人交谈也不听你的分享?究竟为何你一边讲,一边有家长拖著他们的小朋友离开?究竟是表达方式不够吸引,或是内容欠缺新意呢? 要家长讲座更多人参与,更多家长愿意投入家教会的工作,相信几方面也要付出努力,校方的宣传、家长的热切、讲者的认真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相信大家也要定时反思自己的角色吧! 吕宇俊 (吕sir)小档案 吕sir童年时充满埋怨,因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亲在他三岁时已改嫁另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综缓金过活。他自己也曾误入歧途,中二时加入黑社会,中五时更取得会考0分的成绩。但上帝没有离弃他,安排很多天使对他的扶助,他回到教会重拾书包发奋向学,重考会考考获19分,更顺利升读香港浸会大学取得一级荣誉毕业,毕业后再到香港中大大学完成道学硕士(M. Div)课程。在2006年更获得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的美誉。这几年更主动推动通识教育及理财教育,协助无线电视、香港电台、《都市日报》推动通识教育,也协助保险公司推行理财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委员。这四年分别到教会、学校、各类机构分享讲座超过三千场。 (欢迎和吕Sir联络,电邮:principal@graceyard.edu.hk)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