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死巷中的传媒 从"最想非礼的女艺人"到"未成年少女性感写真"看"踩钢线战术" 陸君樂 2006年8月24日星期四 上午11:41 近期商台节目和流行杂志《壹本便利》相继采用"踩钢线战术"出击,前者以"最想非礼女艺人"为题,挑战《广播事务管理局条例》,后者 则以一名造型性感但只得十四岁的少女为封面,挑战《防止儿童色情物品条例》。 商台方面,最后以机构总经理录音播出道歉声明及罚款14万令事件暂时告一段落。笔者相信当时若坊间没有太大反对声音出现,而这手法又能够刺激其收听率,同样的方向和策略 将会沿用。《壹本便利》事件在此文章执笔之时仍处于民愤刚形成的时候,发展如何仍属未知之数。"非礼事件"其中一个能够如此迅速引起公众关注(和反感)的地方是节目引用 了人所共知的性罪行为选举主题,但杂志封面事件一开始未能引起公众强烈关注,是因为市民对这类杂志封面和意淫标题已见怪不怪;大众对《防止儿童色情物品条例》认识不 深和对儿童色情这问题的警觉意识不够强烈。 无论杂志封面事件最后发展如何,不同媒体相继采用"踩钢线战术"来刺激销量和支持却令人担忧。一,证明以性嘲弄或性招徕的做法是有市场支持的,要不然生意人是不会冒 险。我们亦不要期望这些杂志会突然改变方略或自行另觅题材,因为传媒、艺人和消费者已形成了一个各自有利可图的恶性循环:传媒靠此维持其销量和支持,被"报导" 的艺人靠此维持或博取知名度,受众则透过这些杂志或节目满足其窥秘心态,而其"等价交换"是传媒专业形象和诚信受损,艺人自贬身价,和受众的价值观及道德标准被这 些资讯慢性扭曲和腐蚀。 二,传媒"兵行险著"反映出旧招式吸引力正在下降,需要另觅新法创销量/收听率新高,但不敢亦不愿放弃已被默许的性主题,所以便唯有沿旧路继续走,直达社会道德底线 –法律。电台已碰壁,但若果少女性感封面侥幸避过法律方面的审裁,相信不久其它杂志绝不会放过这口有利可图的肥肉,可预见届时以未成年少女(甚或少男)加性感暴露元 素为封面的杂志,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杂志架上。 这次十四岁少女事件中虽然没有露点或明显意淫的动作,但危险的地方是有关图片及报道多次有意无意地渲染和卖弄少女的身体。当然,有人会认为这视乎读者自己怎样诠释该辑 "阳光写真"和少女的动作,但从保护儿童的目的出发,有关尺度应该是更高更严谨,并不是没露点或没明显意淫动作便可蒙混过去。其实《防止儿童色情物品条例》的目的不止 于管制淫亵及不雅物品,亦是透过带有惩罚性的条例保护儿童,防止他们参与制作色情物品。 数年前,震惊加拿大的十岁女童Holly Jones肢解谋杀案,凶手Michael Briere被捕后于法庭承认,网上儿童色情资讯是其对儿童"幻想"的"燃料",他就是在长期浏览儿童色情 网页后才拐骗及杀害Holly Jones。即使是在女孩遗骸被发现后直至Briere被捕之间,他仍然按捺不住,最少两次企图于同一区内再次拐骗儿童。若果本地的娱乐杂志长期散播 这类资讯,难保受众对儿童色情的底线不会日渐放松,传统社会视之为不道德的行为被正常化,对儿童色情资讯的"需求"极有可能增加。今天香港上下都以成为一个和谐社 会为目标,但究竟是真的朝著那方向发展,还是边嗌口号,但却被性开放风气和变质扭曲的传媒牵著走,发展成为一个其实与和谐社会正正相反的地方?这是十分值得我们注意和 提高警觉的。 转载至明光社网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