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童自杀个案引关注 教会牧养方向需厘定

学童自杀个案引关注 教会牧养方向需厘定
教会办学团体应了解学生的压力,鼓励他们发掘生命宝贵之处。(图:网络图片)
2018年1月曾有一日内发生两宗学童自杀案,事件令各界关注,但学童自杀问题,每年仍持续发生,归根究底原因何在?教会牧养方向如何厘定?

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团队于去年6月初发表了两项分别历时五年及六年的追踪研究,追踪逾万名中一学生,了解他们在整个中学生涯对生活的满意度、自杀倾向、学业压力、学校支援等方面。

研究发现逾一成学生曾想过自杀,中二生的情况最显著,当中近一成半曾有自杀意念,逾半成有自杀计划,近半成曾有自杀行为。由于不少中学于中一"驻重兵"关顾新生,但当学生升上中二后照顾相对减少,或令其出现不适应导致心理质素降低,出现自杀的念头。

香港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胡志伟牧师,于2016年3月的本周评论亦曾发表"自杀课题与堂会牧养"一文。

胡志伟指出:"香港主流社会过于强调经济数字,令到社会对人们成功的评价只流于对社会有甚么实际的绩效,并鄙夷对社会造就不到利益的人。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自杀问题很容易出现。另一方面,学校及家庭为迎合这种社会风气,对青少年施加太大压力,挤压了青少人个人自主空间,结果今青少年以自杀的方式控诉这种压力。"

胡志伟认为教会,特别是教会办学团体,应以教导及鼓励青少年寻找人作为人的基本价值,发掘出人生命的宝贵。教育市场化与管理化、校方求banding,家长求成绩,学生的学习自然不是快乐的经验。当一切只沦为经济数字,大学只沦为职业训练所,读书成绩只为将来有更多选择与更好出路,人只剩下功能价值,香港只是一座经济城市而已。

他认为:"有钱就有价值、失败是弱者,正是这些论述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导致部分青少年走上轻生之路。教会面对自杀课题,特别是不少教会办学团体,更要关注与教导的,乃是『人到底有何价值 ?』 社会大众关注是怎样防止青少年自杀,却不理睬做人的基本价值。"

胡志伟亦留意到社会上讲求成功的风气吹进教会之中,令到教会对家庭的牧养逐渐把"成功"放在世俗上认为的"成功"之上,不但令教会的牧养渐趋"离地",忽视了社会上的问题,更很容易论断自杀者,对自杀者加以怪责。

胡志伟认为这种做法忽略了"每个生命是按神的形像受造"这个道理的内涵,人的形像本身就是上主荣耀的彰显。因此胡志伟教会在牧养方面重视"生死教育",提供足够的空间予信徒表达自杀问题的意见及感受。

「我们相信每个生命是按神的形像受造,人的形像彰显上主的荣耀。人本身的存有,不在于人对他人或世界有否功用,这人即或是严重智障、读书不成青少年或脑退化长者,本身有其天赋的价值。

教会群体要防止任何人因为生命不能承受之痛苦而放弃生命,也不怪责自杀者的脱轨行为。教会群体劝导人学习面对痛苦,鼓励社会人士能面对个人挫败,而非以自杀来解除痛苦。

不少中产教会教导的价值观不自觉地与社会分别不大,基督徒读书成绩好就能荣耀神,基督徒父母不能接受儿女可选走个人事业路。堂会分享的故事应是真实的挣扎,而非那些离地的神话。」

他指值得关注的,是怎样拯救更多绝望的心灵,远离那些导致他们不再快乐的事情。换言之,只要更多信徒感受生命本身是一份上帝赐予的礼物,无论是好事与坏事、成功与失败。做人不是重担,活著就有盼望,死亡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也非唯一的出路。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