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監製和我在拍第一集決定討論「通識是甚麼?」、「通識應該必考必修」後,我們也很擔心(其實最擔心的是我),因為我跟很多中學生討論這問題時,他們的觀點也不是太深入,更何況我要和小學生去討論呢?但結果卻令我們出奇的滿意,在場拍攝的員工也驚訝小學生何以想到那麼多不同的觀點,最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是有兩位同學分別扮演「願意教通識」和「不願教通識」的老師。那位「願意」的老師分享了很多正面的觀點,如:可以鼓勵老師不斷增值、不斷留意身邊的人和事;而「不願意」的那位老師就面帶不滿,「唉,又沒有範圍,又要咁辛苦備課,想做死人咩!」我們一眾工作人員也捧腹大笑。「角色扮演」是用來刺激學生作多角度思考的好方法,當他們投入角色時,他們自然會更容易從那身分去思考,這就收到通識教育科必須要作多角度反思之效。我們更從中可以發掘很多有表演慾的學生,也是激發他們創意的好點子。
因為每一集我們也會選最佳表現奬,我的準則是:願意發言、言之有物、有邏輯、有清晰的立場。要求很高吧?但香港的小學生真的很棒,幾乎每集也有能符合要求的小學生。有一次我們討論校園驗毒,有位小六女生真的令我難忘,她的回答不但符合我以上的四大要求,她還在面對所有同學也支持的聲音下,很有理據地持守自己的反對立場。 經過與五、六間的小學生合作過後,讓我確信小學生的確很有能力去學習通識,說實話,他們比我曾教過的某些中六學生、甚至大學生的思維能力更高,他們比他們更懂得問問題,我更深感反而應越早給予小學生學習通識更好,這樣越早能把握獨立與批判的思考模式,故關鍵是學校有沒有好的方法讓他們發揮和學習通識吧!
呂宇俊 (呂sir)小檔案 呂sir童年時充滿埋怨,因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親在他三歲時已改嫁另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綜緩金過活。他自己也曾誤入歧途,中二時加入黑社會,中五時更取得會考0分的成績。但上帝沒有離棄他,安排很多天使對他的扶助,他回到教會重拾書包發奮向學,重考會考考獲19分,更順利升讀香港浸會大學取得一級榮譽畢業,畢業後再到香港中大大學完成道學碩士(M. Div)課程。在2006年更獲得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的美譽。這幾年更主動推動通識教育及理財教育,協助無線電視、香港電台、《都市日報》推動通識教育,也協助保險公司推行理財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這四年分別到教會、學校、各類機構分享講座超過三千場。
(歡迎和呂Sir聯絡,電郵:principal@graceyard.ed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