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偕医院医生杨重源,即将踏入高原第7次给藏民义诊

马偕医院医生杨重源,即将踏入高原第7次给藏民义诊
台东马偕医院医生杨重源,今年将再度只身前往海拔4500公尺的四川甘孜州石渠县虾扎乡塔须寺义诊。他将于本月15日启程,这是他第7次到这个藏人部落义诊。

身心科医生杨重源今年36岁,连续6年每年向医院请假1个月,自费超过百万元购买药品、营养品,到塔须寺(当地以“寺”为村)为当地及邻近村庄居民义诊。今年迈入第7年,此次义诊预计购买新台币上百万元的药,以及提供50万元左右的老师薪资,药品已经陆续寄到大陆。

杨重源第一次到塔须寺时,从台湾坐飞机到了西宁机场,下了飞机才知道,自己还要坐3天3夜的车,经过1000多公里的黄土路才能到这个与世隔绝的藏人区。

塔须寺在喜马拉雅山脊上,有200多户人家,90%文盲,每年有8个月时间冰封,无法耕种,藏人只能养牦牛和羊,生活困苦,每户人家距离5、6公里,没有医院,火车无法进入那里,外人也很少进入,那里保留著古代藏人的文化。

杨重源看到当地60岁老人看起来比台湾80老者更老,当地一年有八个月气温摄氏零下10度的冷劣的气候环境,死亡变得寻常。

小朋友则因吃不好,营养不良。因此之后再去时他带的药以营养品和防止骨质疏松为主,他通常会发给60岁以上有关节退化症状的老人,每人一年份维骨力等。

藏民的期盼是支持他持续付出的力量:

杨重源说,在那个无医环境,居民每年都大排长龙欢迎他来,那种期盼支持他不间断付出。

去年邻近部落的一位妇女肚子痛,骑马走了3天2夜到达塔须寺,他帮妇女诊断,发现肠胃有问题,妇女吃了药观察了一天就好了。

还有一个90多岁的老奶奶,每年都在杨重源去义诊之前的2、3天就先到义诊处等他。“希望今年能看到阿嬷”,杨重源说,阿嬷没有亲人,平日靠友人提供食物,“身体已经弯的变成L形”,关节退化严重,阿嬷吃了药冬天才会减少痛苦。

发愿每年都去的感动:

台湾台东马偕医院身心科医师杨重源,七年前到中国偏远的康巴地区虾扎乡塔须寺参访时,发现当地生活物资缺乏,几近是无医环境,人民贫病衰老,他即以随身携带的医疗药品展开义诊。看到那里的艰苦,杨重源深知那里的人需要他,他说“他们在等我”,第一次义诊后就发愿每年都要帮他们。

开办学校:

杨重源说,当地没有学校,只有出家男童才有机会读书,因此女孩几乎全部都是“文盲”。为了让这个与文明脱节的藏人部落有书可念, 三年前他协助在当地创建学校,教儿童识字。硬体由寺方筹建。由他负责支付被聘请教师的工资,4名老师每个月需要5000元人民币,如今已有200多名学童受惠。

对于在这里建校的感动,杨重源说,“有读书就有机会”,将来多一种生活选择,希望他们能懂得简单的汉语、藏语,有兴趣再到外面看看。再者,借著教育,也能让他们懂得照顾自己。

持续的付出,换回藏民的信任:

杨重源说,一件事情要一直坚持下去,才能看到力量。第一年藏民们以为他就去一次,第二年不会再去。但是杨重源第二年雪融之后再次出现,并一去就持续了6年。

6年来的义诊,他们从不信任,到成为好朋友。因为杨重源持续的付出,藏民看到了外来的力量,所以他们不仅接受了健康观念,并接受读书。

义诊中环境的艰苦:

当地每年冰封8个月,融雪后,气温还是很低,白天摄氏10度,晚上零度左右。早上8时就有人排队看病,晚上8时,太阳要下山了人群才散去,休息没看诊时,他只能独自面对大草原,没有人可以对话。

在那里常常吃用热水烫过的牦牛肉,或青稞粉。此外,他义诊的一个月都没有洗澡,他说,如果要洗澡,必须全村总动员,找锅烧热水,为了不想麻烦大家,因此入境随俗“不洗澡”。

杨重源笑称自己每次下山后“又黑又瘦”,第1件想做的事就是好好吃一顿饭,接著洗个热水澡让自己回到“文明的世界”。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