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 ,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徒20:35)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约翰一家从小镇开车回家,大约有几十哩的路程,中间还必须要穿越一大段崎岖的山路。一路上,风翻卷著雪花肆虐地狂舞著,天色也渐渐黑了下来。约翰紧握方向盘,心里默默地祈祷。可是,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驶过一个下坡弯道时,车子打滑,冲出了路面,车轮陷入泥坑里无法继续前进,抛锚在积雪渐厚的道旁。这里是一个白天也很少有人走的荒山野地,四处无人,怎么办?就在约翰一家焦急万分的时候,远处隐约传来了汽车引擎的轰鸣声。一会儿,一辆运送牧草的小卡车晃晃悠悠地驶了过来。很显然,开卡车的中年人看到了他们,就主动停下来。约翰近乎哀求地说:"先生,我的车子陷入泥坑了,你能帮助我吗?"中年人对约翰笑著说:"没问题,我正好有牵引链,这辆老爷车还是很有劲儿的。"终于,约翰的车子被拖出泥坑,可以继续前行了。约翰充满感激地拿出了钱,说:"先生,真是太感谢你了!我该付你多少钱呢?"这位中年人说:"不用了,我不要你的钱,但我要你给我一个承诺。"
约翰连忙问他说:"你要我承诺什么?"中年人缓缓地对他说:"你要承诺我,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也会尽力去帮助他。"约翰答应了他。在以后的日子里,约翰的确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每当人们要对他表示感谢时,他总是把那中年人的话告诉给他们。
六年后,一次洪水暴发,约翰一家被围困在一个小岛上,四周是望不到尽头的洪水。他们又饿又冷,体力透支,甚至都要绝望了。就在这时,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驾著一条橡皮筏出现了。约翰一家使尽了浑身的力气拼命地呼喊,终于,那个青年听到了,把橡皮筏开到了约翰一家的跟前。他们得救了!当约翰要对这个青年表示感谢时,青年竟说出了约翰一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句话:"我不要回报,但你要给我一个承诺……"。约翰的心里顿时涌起一股暖流。是啊,人生总是在"受"与"施"之间徘徊著,交替著。其实,每个人都"受"过许多,而愿意"施"的又有多少呢?我想,唯有当人看到自己是"受"者,才会乐于成为"施"者。而乐于和常常成为"施"者的,往往"受"的将会更多。
使徒行传二十章,使徒保罗的第三次布道之旅已经接近尾声。在以弗所停留了将近三年,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骚乱之后,保罗决定离开以弗所,前往马其顿和希腊继续他的使命。然后,保罗携带著马其顿和亚该亚人奉献的金钱,要回到耶路撒冷。按照他的计划,本是想从希腊通过水路到叙利亚,然后经叙利亚返回耶路撒冷。这时,他得到确实的消息,有一些犹太人想要谋害他,于是,就改道从陆路经马其顿辗转到腓立比,在那里再乘船踏上返回耶路撒冷的旅程。
这一天,保罗与同工们乘船来到了位于以弗所南边大约48公里的港口米利都,于是就打发人到以弗所,请教会的长老们(教会领袖)来与他见面。很明显,保罗这次是刻意避开去以弗所(徒廿 16),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保罗是想在五旬节以前到达耶路撒冷,他怕到了以弗所,难免要逗留一段时间。其次,或许保罗不愿意自己的出现,再次引起以弗所的骚动。另外,当年的海运是以商业货运为主,没有专门的客船,所有要从海上旅行的人搭乘的都是货船。因为当时航海、船舶和港口的局限,以及受到天气、货物搬运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船期往往不能确定。搭乘货船的乘客,最好是留在港口或船上,免得耽误了行程。不过,保罗想把握船在以弗所上货下货的时间,与以弗所教会的长老谈话,因为他实在是很关心和挂念那里的教会和同工。于是,保罗就将他们请到米利都相会。
在保罗的谈话中,他回顾了自己多年来的宣教工作,描述他如何尽心竭力。然后,他语重心长地说到自己虽然前路未明,但甘愿为基督舍命,又深信今后不会再与他们见面了。但是,自己当初已经悉心坦诚地教导了他们真理的道,从此以后,他们对所听、所学的道就应当自负全责了。接著,保罗教导教会的领袖们应该学效他的忠心,像他那样毫无保留地服事教会, 神的祝福必会临到他们。同时,他们也必须服从耶稣的吩咐-"施"(施与、给与)比"受"(领受、接受)更为有福。这句话,是基督教的金句之一。但实际的意思,不仅仅是要强调对软弱困苦的人慷慨施与扶助,更应当是应用在耶稣门徒的信仰和生活的层面,体现一种崭新美好的价值观-真正蒙福的人不是"受"者,乃是"施"者。正如保罗是 神恩典的"受"者,然而他真正的蒙福和人生价值的提升,乃是因为他愿意成为"施"者-将自己所领受的再施与出去,忠心事奉,尽心竭力。
弟兄姊妹们,是啊,"施比受更为有福"!正如耶稣所彰显的真爱一样,是施与,而不是拥有;是付出,而不是得到。这,就是耶稣的"道"。我们若是在别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看到耶稣欢喜我们从一个"受"者,成为一个"施"者,我们必将经历和领受到更多从耶稣而来的喜乐、祝福和恩典!求主帮助我们这些"受"者都成为"施"者,为主瞻W,慷慨奉献,忠心事主。
彼此互勉!
作者 慎勇牧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