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話柔和重視關係
余德淳指,父母說話時先反思,少年人接受甚麼語氣,聽完後會感覺良好。例如:正面的聲調、温和、沒惡意的話。
余德淳認為,如果沒愛,沒有祈禱,是很難做到的。他指父母要強調與子女的關係,例如:「我們關係太重要,不值得被那些事情影響。」父母要高度強調關係太重要,而且大家要「繼續傾下去」。
「『繼續傾下去』很重要,即是還有什麼未講完,但不等於父母向子女妥協。父母能堅持下去對修補關係很最要。」
稱讚、欣賞子女
「我要稱讚、欣賞你」這些說話也很重要。余德淳指,有研究發現,11至18歲的青少年在家庭接收14萬句貶意的說話;正面的說話只有2萬句,兩者有7倍差距。余德淳稱:「即每3個鐘頭父母只說一句讚賞的話,但半個鐘頭就說一句批評的話,子女會感覺在父母眼中一文不值。其實他們是等候被父母肯定,父母不要沉默,說出來是給予他們的一種肯定。在人際關係中,沉默是一個毒瘤。」
向子女說:我要道歉
父母也需要向子女道歉,例如「我遲了向你說,對不起」,要讓子女明白父母自己的苦心。余德淳引述《聖經》提摩太前書4章4節:「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謝著領受,就沒有一樣可棄的。」他指凡上帝做的都是好的,父母要為自己子女感謝神,領受神所賜的產業。
余德淳認為,青少年正在尋找人認同他們的身分,父母要幫助他們在追尋過程裡定位,例如,將來想做甚麼。他舉了一個例子,有一位少年人被人認為他甚麼都做不到時,那個少年人卻認為自己不會衰到這地步。「這是代表他起碼還一個程度不至於這麼差。青少年用這樣來維持自己的自信,這是自信的來源。」
余德淳強調,青少年向上的彈性很大,父母要肯定上帝給人是最美好的。「用感恩的心看上帝給你的家庭,是超乎你所想所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