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这次事件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怎样看待动物?我们有否尊重牠们的生命?怎样才是对待动物的合适态度?校园是否应该引入狗只驻守校园?若是,又应有怎样的计划?
我们肯定不会否认动物有感情、有感觉,但这次事件却反映校方看待动物就好像其只是一件工具,任务完了,就置之不顾。大家知否香港海关的缉毒犬或警队的警犬,在未受训练前,牠们会先在寄养家庭学习与人相处,待大约两年后才受训,退役后会交还仍然适合饲养宠物的寄养家庭,若因其他原因未能送回原先的寄养家庭,亦会为牠们好好安排"退休生活"。试想像:牠们在一个地方出生,去到寄养家庭已是牠的第二个"家",到了服役地方是第三个"家",我不知道Honey是否一退役就得该校征召,难以计算该校是牠的第几个家,牠漂洋过海来到香港,现今又去到元朗的"家","一手交一手"的,将心比己,若你是Honey,仿佛成为一个"狗球",你有何感受?动物也有感情,多次被遗弃、易手,多次被陌生人带到不同的地方再适应,你有何感受?
校长在其网页交代"学校仍在努力为校园犬寻找新的归宿",其实又何须"努力"呢?你不是有偌大的校园吗?过去两年不是相安无事吗?我自己都养有两头与Honey同种的拉布拉多犬,她们是极纯良的工作犬,很多国家都邀请牠们成为导盲犬和缉毒犬,牠们非常良善,且嗅觉极为灵敏。若Honey懂说话,牠必定会说:"校长,留住我吧,让我留下可以吗?"校长在网页交代的另一点是"学校乃教导学生尊重生命的地方",但发生这次事件,学生学到的是甚么生命教育?校方究竟在邀请动物协助时,有否全盘的计划?是否当时申请到甚么基金就聘请,基金用完就置之不顾呢?饲养宠物真的不是一时冲动或需要,一头狗只平均都有十二年的寿命,牠们会病、会有大小二便、若如校长所言"努力为牠寻找新的归宿",若找不到是否会继续收留?校方在邀请牠服役前,有否考虑这些因素呢?
盼望将来香港能有"一校一校犬"计划,让小朋友从小学习珍惜和尊重动物的生命、让学生学习与动物如何相处,活学"生命教育",亦让缉毒犬发挥阻吓作用,使一众坏份子不敢带毒品污染美好的校园。盼此次事件只是反面教材,并不会阻挡了人类与动物更共融的社会。
吕宇俊 (吕sir)小档案
吕sir童年时充满埋怨,因为他的爸爸及祖父也是吸毒者,母亲在他三岁时已改嫁另组家庭,他由祖母靠著综缓金过活。他自己也曾误入歧途,中二时加入黑社会,中五时更取得会考0分的成绩。但上帝没有离弃他,安排很多天使对他的扶助,他回到教会重拾书包发奋向学,重考会考考获19分,更顺利升读香港浸会大学取得一级荣誉毕业,毕业后再到香港中大大学完成道学硕士(M. Div)课程。在2006年更获得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的美誉。这几年更主动推动通识教育及理财教育,协助无线电视、香港电台、《都市日报》推动通识教育,也协助保险公司推行理财教育,更是香港青年事务委员会委员。这四年分别到教会、学校、各类机构分享讲座超过三千场。
(欢迎和吕Sir联络,电邮:principal@graceyard.edu.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