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这城市的一部分,温州基督徒群体在文化层面也是一片沙漠。以教育为例,周东华在三十万字的《民国浙江基督教教育研究》一书中,涉及温州的仅有三言两语。周东华总结:"浙江基督教教育分布不均衡,学校多集中于交通便利的杭嘉湖地区,温州和天台等地区,设立学校较少。"
历史回溯
文化沙漠并不意味没有文化。从传教士时代至今,温州教会的文字事工已经走过一百多年,尽管是零星的,也曾断裂过,但其价值不容忽视。
1、传教士时代的文字事工
这时期的文字事工不算太多,但对温州教会乃至社会所留下的影响,却最为深远。
(1)偕我会:温州话圣经翻译和温州圣公会印书馆(1892-1903)
最早在温州从事文字耕耘的,是偕我会传教士苏慧廉。当时已有官话本圣经,但对南方人来说,与古籍无异。因此出现了上海、宁波、厦门、汕头、台州等方言圣经。为了给两百万温州人翻译温州话圣经,苏慧廉花了许多年心血。1892年,他出版了温州话《马太福音》,后来相继出版赞美诗和新约全书。
1903年,为了让温州话《新约圣经》能顺利出版,英国圣公会在温州设立"温州圣公会印书馆"( The Wenchow C. I. M. Press )。1910年出版的《中国差传年鉴》( The China Mission Year Book 1910 )指出,印书馆于几年前卖给了中国的工人,他们继续从事当地福音的工作。
(2)内地会:印刷所(约1901)
瓯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中,提到内地会的印刷所:"温州城内的教会建筑,包括一所男童寄宿学堂,附有(刚刚建立的)印刷所。"
(3)循道公会:夏铎月刊(1937)、浙东教会通讯(1947)
1937年1月1日 ,中华循道公会温州、宁波两教区出版了《夏铎》月刊,吴廷扬为首任主编。1947年,中华循道公会出版了《浙东教会通讯》,盛旭初为首任主编。这是温州教会历史有据可查的两份最早的刊物。
(4) 传教士及子女作品
1. Grace Stott, Twenty-Six Years of Missionary Work in China, 1897. (格蕾斯:《二十六年宣教在中国》)。作者是内地会传教士曹雅直的太太格蕾斯,全书记录了在温州福音事工的进展;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为本书作序。
2. W. R. Stobie, William Edward Soothill, Wenchow, China, 1900, 1901. (谢道培、苏慧廉:《中国温州,1900》)。 作者详细记录温州庚子教难发生的过程。
3. William Edward Soothill, A Mission in China, 1907. (苏慧廉:《一个传道团在中国》)作者是偕我会传教士,在离开温州、前往山西太原任职时所写。作者回忆在温州的福音工作,书中有关温州的照片非常具有历史意义,成为温州社会珍贵的历史档案,苏慧廉也因此获得温州人特别的尊重。
4. Dorothea Hosie, Portrait of A Chinese Lady, 1929. (谢福芸:《一位中国淑女的视野》)作者是传教士苏慧廉的女儿,她于1885年11月在温州出生,后来嫁给一位外交官。本书记录她在中国旅行的见闻,照片非常珍贵。
5. Lucy Soothill, A Passport to China , 1931. (苏路熙:《乐往中国》)作者是传教士苏慧 廉的 太太苏路熙。她以生活的小视角来阐述温州福音工作的进展,全书幽默诙谐,文字优美,到处可见当年温州的民俗、社会情形、以及宗教状况。
6. Irving Scott, Pictures of Wenchow, 1947. (孙光德:《温州见闻录》)。作者以传教士的角度和观点,记述对温州的印象。
7. Edith R. M. Schaeffer, Mei Fuh: Memories from China, 1998. (伊迪丝:《美福:来自中国的记忆》)作者是来温州传教的夏士爵之女伊迪丝,她出生于温州,小名美福( Mei Fuh ),是著名神学家薛华( Francis A. Schaeffer, 1912-1984 )的妻子。作者在84岁高龄时出版本书,以儿童的视角回忆在温州的往事,有不少关于温州城市和风俗的记录,并有珍贵的照片。
2、文革期间的文字事工
1969年,一批年轻传道人开始到不同地方讲道。有人将林乃 娒传 福音的讲章印成传单,分发给当地人和过路人,不少人悔改信主。这行动惊动了公社干部,制作传单的人和讲员都被捕入狱。
到了70年代,手抄本圣经在温州盛行,拥有手抄本圣经的信徒总会吸引其他基督徒来家中读经和聚会。
3、改革开放后的文字事工
1980年,金学德与几位同工发动油印圣经,一年多印了几百本。各地教会也油印赞美诗歌、查经材料等。对信徒属灵的需求,这些印刷品成为及时雨。
90年代,为了配合圣诞晚会等不同节日的福音需求,温州涌现一批从事文艺创作的人,作品形式包括:三句半、快板、相声、小品、圣剧等,均以温州方言来编写。
2000年后,温州各地教会共有20来份杂志和报纸出刊,犹如雨后春笋,又如商店货架琳琅满目。比较具代表性的有乐清的《都市会幕报》、《橄榄栽子》、《维真》,瑞安的《灵水》,温州市区的《麦种》等。不过,几年后这些杂志和报纸纷纷停刊,主要原因是缺乏稿源。
在这些刊物中,于2006年7月创刊的《麦种》杂志最为突出,它的定位之高、发行之广、作者群之大,都是前所未有。《麦种》在全国家庭教会有很大的影响力。2007年,《麦种》在香港获得国际刊号。到2012年,《麦种》共出刊30期。后来被政府打压,不得不暂时停刊。《麦种》的崛起,让其他地方的文字工作者对温州的看法有了改变,而《麦种》被称为一朵"沙漠中的奇葩"。
温州常有传道人把讲章、查经文稿等印刷成书,免费赠送。虽然都是通过地下印刷的管道,但对教会有重要的意义。
随著教会对文字事奉的逐渐觉醒,用文字记录历史也成为年轻一代传道人强烈的愿望。2005年,三位年轻传道人组建了"优西比乌历史工作室",开始收集、研究,并著手编写"温州教会史"。
2006年10月19-22日,第一届"中国温州基督教传媒论坛"把温州教会的文字使命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此外,有一件事不得不提。温州是全国盗版"属灵书籍"的重要城市,一本本购自港台和美国的书籍,经过温州的地下印刷厂,大批分送到全国各地。温州的盗版行为引起了出版商和作者的高度注意,也有人开始抵制,抗议温州在版权和智慧财产权上的严重错误行为。
近三十年来相关的作品
1、温州本土作者著作选介
(1)丹云:《荆棘中的百合花——大陆教会血泪交织的见证》,1990年7月。 以见证的形式描述发生在中国的迫害事件。
(2)丹云:《荆棘中的百合花(第二集)——你无法想像的今日中国大陆教会可歌可泣之见证》,2004年7月。 为前书的续集,继续见证可歌可泣的基督徒经历。
(3) 支华欣:《温州基督教》,2000年5月。 作者是温州三自会牧师。全书站在共产党的立场来介绍温州基督教历史,重点是三自会,对于文革前及文革中壮大的教会几乎只字不提,仅仅写到隐蔽的祷告点和一些异端。
(4) 北神:《温州会议》,2007年11月。 作者来自温州,定居北京。本书以小说的形式,反省教会事奉中所存在的问题。作者藉本书抒发感想、观点,并提出建议。透过这个小窗口,可以了解温州家庭教会的处境和现状。
(5) 北神:《天山客栈》,2007年11月。 作者把平时传福音所遇到的难题,通过小说的虚构人物和情节体现出来。
(6) 舍禾:《中国稗子会——对三自的剖析》,2011年4月。 本书的写作始于2004年,旨在解析"三自"的理念、设想,叙述20世纪50年代"三自"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探究当代中国教会的轨迹。书中分析"三自会"的信仰问题,指出其并非中国教会的出路。
(7) 舍禾:《荣耀荆棘路——一位家庭教会传道人的自选文集》,2012年7月。 本书从文化事业、福音宣教、生活伦理、本土神学,以及政教关系五方面,来介绍中国家庭教会的发展和现状。作者以家庭教会传道人的视角,阐述教会虽经荆棘之路,但神却得到了尊崇和荣耀。
(8) 天国蜜女:《从剩女到蜜女——单身基督徒姐妹的婚恋之旅》,2012年1月。 作者来自温州,定居美国。她讲述自身由"剩女"到"蜜女"的经历,鼓励单身姐妹在婚姻上等候神的引领。文字浅显,感情丰富,故事凄美又阳光。
(9) 沈迦:《日光之下:苏慧廉和他的时代》,2012年12月。 作者跨越三大洲,沿著苏慧廉所走过的路,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研究,对几十位苏慧廉后人的访谈,以及查噙钗h在英国的原始档案,把这位偕我会传教士的全貌展现在读者面前,对温州基督教的历史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10) 陈丰盛:《合神心意的婚姻》,2011 年4月。 作者以圣经为基础,结合实际生活,以短文阐释基督教的婚姻观。
2、非温州作者的相关著作
(1) 莫法有:《温州基督教史》,1987年7月。 作者来自浙江温岭市,为温州大学(原温州师范学院)教授。本书以基督教在温州地区的传播历史为线索,侧重中、西文化比较的维度,研究温州基督教的盛衰继辍,并借以剖析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世俗政制关系等一系列深层问题。本书虽说是温州基督教史,但著重点却在天主教,涉及基督教的内容并不多。
(2) Nanlai Cao, Constructing China's Jerusalem: Christians, Power and Place in the City of Wenzhou (曹南来:《建设中国的耶路撒冷:当代温州的基督徒、权力与地方性》,2010年11月) 。作者为香港大学助理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号称"中国耶路撒冷"的温州教会。该书是用英 文写的 博士论文,成为英文世界认识温州教会的管道。
困局与突破
1、困局
中国的基督教文字事业正在兴起,但却被一张无形的大网套住,难以大展拳脚。笔者在《荣耀荆棘路》第一章"从墨海到人海——中国基督教文字事业的历史、现状与展望"中,从多方面作出总结,包括:基督徒知识分子徘徊在公共领域的边缘;传统教会对文字事工持观望态度;渴望夺回传教士建立的文化话语权,却被经济和政治两大杀手困住;缺乏文字平台,出版成为普通文字人的奢侈品;翻译作品成为主角,本土基督徒作者成为"少数民族";出版以丛书系列为主,零散作品难以入流,新人找不到立足之地;有基督教文化公司,但没有基督教出版公司,内容受审查,出版受限严重;以非正式出版物出现,从而造成盗版行为更加普遍;文学艺术类书籍严重缺乏,但此类书籍之重要性已被认同;报章杂志遍地开花,但精品不多。
这些问题也出现在温州,只是温州的困境还要多得多。在文学、神学、思想和学术领域上,温州教会尚未做好改变和进取的准备。
2、突破
文字事工的未来,取决于教会的眼光。笔者提出以下几方面作为突破的切入点。
(1)培养读书风气
一个不会读书的城市就如一片沙漠,而一个不会读书的教会也是如此。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一批成熟的读者,故此,培养读书风气比培养创作者更加重要。笔者鼓励教会建立图书馆,定期开展读书会,鼓励年轻人和传道人博览群书,这是走出困局的第一步。
(2)鼓励写作
温州传道人有许多故事,手头有许多讲章;温州年轻一代有许多想法,有许多新的路要走。这一切都是现成的,但重要的是,要勇敢地去写下来。只有通过写作,才能战胜对写作的恐惧,提升写作的能力。
(3)重视文字事工
在温州,文字不算教会的一项事工。多数人以为,文字工作就是用电脑替别人打字,修改错别字,写主日讲章等。这个观念需要完全更新。对待文字事工,应该与对待治理、栽培、主日学、布道等事工一样。要为文字同工提供名正言顺的平台,视之为服事神的一种方式。
(4)栽培新人
文字事工的人才可经由两个渠道得著,一是目前在其他岗位上事奉、但心中却对文字有特别感动的同工,不妨让他们转型,作神要他们作的工作;另一是挖掘新生代人才,让这些新人赢在起跑线上,成为专业人才。
(本文源自《恩福杂志》,题目略有改动;作者舍禾在北美从事文字事工,亦在牧会。文章摘自尚未出版的《温州基督教会历史》第四部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