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不再恐同日」再製造「教會恐同」迷思

5月17日是「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同性戀倡議群體在全球範圍內宣揚「反恐同」訊息,繼續製造恐同的迷思。 「國際不再恐同日」的由來,是1990年5月17日當日同性戀運動成<功施壓令世界衛生組織將同性戀從精神病的名單中除名,於是自2005年起同性戀運動將此日定為「國際不再恐同日」。在「國際不再恐同日」的網站上表示「恐同」的定義為「『畏懼跟同性戀沾上關係』、『對於同性戀者極度畏懼與憤怒的反應』及『害怕對同性產生愛意,因而也憎恨這些對同性產生愛意的人。』等。」 在「國際恐同日」進行之期間,本港同性戀者教會與自由派教會合辦跨宗教的座談會,以「宗教與恐同」為題引發有關「恐同」的討論。據《時代論壇》報導,在教會活躍地推動支持同性戀的胡露茜建議教會「多聆聽邊緣人和性小眾的聲音,不應拒絕接觸他們,因耶穌是與弱小的人同行」。又說要改變教會的恐同現象的話,必須肯定性與情慾是神賜予的禮物,不能以正確與否來判斷。亦有同性戀者信徒文可風表示不願別人否定同性戀者跟神的關係。言下之意是教會拒絕接觸同性戀社群,製造了「教會恐同」形象。 但事實上,教內並不排拒同性戀者,更鼓勵要以愛心牧養有同性戀問題的信徒,以及積極幫助他們。教會強調的是愛同性戀者,反對的是《聖經》所稱惡的同性戀行為由是而看,福音派教會持守《聖經》真理立場反對同性戀行為,根本與「恐同」沾不上邊。 將反對同性戀行為者反標籤為「恐同」,並自稱為「小眾」是全球同性戀運動的基本策略,並不限於香港。 多角度審視同性戀危害被反標籤 同運積極地將同性戀議題引入公眾範圍,並嘗試從法律層面提高同性戀行為的合法性。在香港,最鮮明的戰場可說是性傾向歧視立法(SODO)及《家暴條例》,每次均引起教內的火爆爭論。教會努力將同性戀對同性戀者所帶來個人身心靈危害,以及其對社會結構、家庭、道德倫理等帶來的危機暴露出來,引起社會多角度考慮和討論立法問題。以2006年李安執導的同性戀電影《斷背山》獲奧斯卡獎項為例,當時華人教會及團體紛紛舉辦有關講座及研討會回應該電影,主要的呼聲是反對電影美化同性戀,以及貶化傳統一男一女傳統家庭的形象,呼籲大眾認清《斷背山》電影後同性戀的真相。然而同運多打著「平權」的旗幟,自稱為「弱勢社群」、「社會小眾」,將反對同性戀行為的對手加上「打壓小眾」、「恐同」、「霸權」、「不寬容」等標籤。 香港支持同性戀的倡議團體包括香港基督徒學會、香港婦女基督徒學會等,他們持同志神學立場,倡議亦充滿後現代主義色彩,並與非信仰的同運組織有緊密結連行動。而香港不贊成同性戀的組織主要有明光社、維護家庭聯盟、性文化學會;美國華人基督教則有大使命中心、傳統家庭促進會等為主,力抗同性戀風潮。 教會宗派方面,「三宗」包括浸信會、播道會及宣會道旗幟鮮明地反對同性戀行為及有關合法化行動,而中華基督教會及聖公會小部份堂會及獨立教會如九龍佑寧堂等,都傾向支持同性戀。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