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美國大選議題的虛虛實實

美國大選年,各種觀點,政論充斥于媒體,各路政客憑三寸不爛之舌,把自己打扮成救國救民的領導人。然而,當這些政客中的某一位真的成爲美國總統時,許多議題就消失了,連提都沒有人提,好像從未有過一樣。有意思的是大選時調門越高的議題,選後就越不見效。 2008年時,奧巴馬提出要以「華盛頓圈外人」姿態來改變華盛頓的政治生態,並喊出「改變已經到來」,但四年後的華盛頓的政治生態與四年前並沒有多大變化。美國人民也沒有看到奧巴馬所許諾的改變。美國中産階級甚至比四年前更爲痛苦,工作更少了,房屋被銀行拍賣了,保險費上漲了,退休金更無保障了。這四個中産階級賴于生存的基石的動搖,顯得四年前的“改變已經來到”的口號是何等不靠譜。 大選的議題從選舉時的熱炒,到選後的冷藏,原因是要麽議題本來就是個虛的,要麽問題說起來容易,真正要解決卻不易。例如最近共和黨人的初選,有候選人提出對伊朗應該動武,就是一個說來容易做來難的議題。 不少虛的議題,通常都與外交政策有關,候選人對那些沒有投票權的國家表示強硬態度,可以拉動支持者的熱度,又可打擊對手。中國議題就是一個例子。早幾年,中國議題是政治上的。「中國威脅論」是政治正確的帽子,一旦有人祭出,沒有政客會唱反調。 此次的大選,中美貿易成爲主調,共和黨內領先者羅姆尼就處處以對中國貿易強硬對抗的姿態出現,還頗受選民歡迎。前駐中國大使洪博培對羅姆尼的觀點不以爲然,認爲強硬立場會引發貿易戰,損及美國利益。 有意思的是,選民喜歡羅姆尼的煽動性的論調,而不是洪博培的理性聲音。原因有文化上,也有認知上的。美中雖曾數次結盟,如抗日,抗蘇。但文化差異太大,美國民衆很難視中國爲自己人。更重要的是,美國人對美中關系的認知是,美國必須主導,中國要按美國的要求做,羅姆尼就說:「美國也不想要貿易戰,但中國對美輸出遠超過美國産品在中國的市場,是中國得迴避貿易戰。」羅姆尼的這種看法,代表了美國不少民衆對美中關系的認知。 大選也有實的議題,比如奧巴馬行政當局新近推動的,公民的非法移民身份的配偶或小孩轉換身份不必回國等候,就是一個實議題,每一位受益者,後面都有至少一張及更多的選票,此舉被分析家認爲奧巴馬鞏固拉丁裔票源的措施,這對于搖擺州如佛州,亞利桑那州的選情將有重大影響。這種議題,牽一發動全身,只能做不能炒。共和黨既不好反對,又不能讓民主黨受益,只有暗地使勁。 ******** 作者:朱易,本報專欄作者。曾任教於中國中南大學,並組織基督教信仰與文化報紙,現任《國際日報》總編輯。著有《活出不平凡——現代西方十大品格典範》(培根文化出版社),《美國長春藤大學校長演講集》(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教會發展大趨勢》,《重回安提阿教會》,《從爲奴之家到應許之地》(山行文化出版社)等著作。 專欄文章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和觀點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