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界反對籃球賭博合法化:政府低估對年青人破壞力

基督教界反對籃球賭博合法化:政府低估對年青人破壞力
明光社近日聯同多個基督教團體舉行記者會對賭博年齡趨向年輕化表達擔憂與關注。(圖:明光社)
政府上月公布就規範籃球博彩活動建議方案展開諮詢,明光社繼發起「一人一信反對行動」後,近日聯同多個基督教團體舉行記者會,指出近六成高中生參與外圍賭波,對賭博年齡趨向年輕化表達擔憂與關注。

過來人慘痛經歷 勸年輕人切勿重蹈覆轍

在會上,化名「嘉誠」的過來人分享家人賭博對家庭的影響,他稱自小目賭父親沉迷各式各樣的賭博,父母時常為此吵鬧,在成長的日子缺了父親,深刻感受到賭博很影響他和家庭。

中學及大專時期,嘉誠熱愛籃球愛看NBA更加入校隊,同輩都慫恿他賭波:「怎會睇波唔賭波?」、「小賭怡情」等說話,坊間也充斥著鼓勵人賭波的歪理。由於他出身於賭博身家庭,深明其害,對這些說話很大反感。

他認為,今天街頭能看到很多青少年籃球場打波,反映香港籃球運動很盛行,認為如果籃球博彩合法化,吸引本來不打算參與賭博的人也加入行列,導致更多家庭破裂,必定對社會帶來更多的禍害。他說:「作為一個熱愛籃球的人,希望社會變得更好,而不是變得更壞。籃球博彩絕對不符合一個社會責任和社會公義的做法,得到的博彩稅絕對不能彌補更多家庭的破碎。」

另有案主(化名阿俊)19年前開始賭博,從數十元到數千元,逐漸陷入賭博深淵,靠家人還債,最後與家人關係破裂,但仍未杜絕賭癮。在接受工業福音團契輔導下,經過六年時間暫時成功停止賭博,認真面對自己的問題,逐步與家人和朋友修補關係。他並且指出:「惟有認識自己的無力,才能真正面對問題和走向未來。」今天他堅決反對籃球賭博合法化,勸喻年輕人切勿重蹈覆轍。

明光社批評諮詢文件偏袒馬會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發出的《籃球博彩規管制度諮詢文件》提到,將博彩監管範圍擴大至籃球賽事,並未顯著影響年輕族群參與賭博的情況。根據馬會提供的數據顯示,18至21歲的投注者佔比過去五年來始終保持在2%以下的低水平,表示擴展博彩活動並未導致年輕人投注比例上升。 然而,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批評諮詢文件過度依賴馬會提供的數據,缺乏獨立分析,質疑政府未審慎評估利益衝突。他直指馬會已成「大到不能倒」的金主,透過博彩稅及捐款影響政策,過去擴張賭博項目均獲政府放行。 明光社又指,政府2003年賭波合法化後的承諾,諸如定期對社會影響評估、限制賽事種類等均未兌現,質疑「有節制賭博」只是「空話」。此外,社福機構因依賴馬會捐款而難以公開反對,削弱社會監督力量。

蔡志森要求政府先委託獨立機構全面研究賭波20年來的社會影響,再作決策,而非倉促通過馬會主導的諮詢,並呼籲公眾參與「一人一信反對籃球博彩合法化」。 60%高中生參與非法賭波 籃球更具吸引力

此外,有機構分析數據反映政府低估青少年賭博的問題。工業福音團契問題賭徒復康中心主任冼家慧指出,足球博彩合法化20年來,投注額由160億激增10倍(2023/24年度達1,603億)。該中心一直以來接觸不少病態賭徒,根據其數據顯示,過去5年25歲以下求助個案佔近7%,39歲以下新個案更高達36%。更值得關注是67%求助者表示20歲前已首次接觸賭博,反映青少年過早涉賭問題嚴重。 根據該中心的數據,與足球博彩相關的求助個案比例(合法賭波60.5%、非法賭波12.9%)高於賽馬(合法賭馬55.4%、非法賭馬8.6%)及六合彩(53.1%)。冼家慧表示:「由於年青人普遍熱愛籃球,若籃球博彩合法化,將會吸引更多年輕人投注,進一步推高賭博問題,預期相關求助個案將顯著上升。」

籃球博彩違背保護兒童及家庭政策

維護家庭基金亦同意政府嚴重低估籃球博彩合法化對青少年及家庭的衝擊。機構引用東華三院平和坊去年3至4月進行的賭波研究,60%高中生曾參與非法賭波,其中20%未成年已開始賭博,求助個案更三年內激增近3倍(7.2%至21.1%),反映現行監管失效。

基金會質疑,若僅為增加15億稅收而開放籃球博彩,將造成更大社會代價,與政府保護青少年、家庭的政策目標背道而馳。當前社福界、宗教界已疲於應對青少年精神健康及家庭問題,擴大合法賭博範圍只會雪上加霜。 基協家庭服務中心創辦人、「戒賭牧師」之稱的蕭如發牧師以視頻表達意見,25年前政府已用打擊非法賭博為由開放賭波,但多年來非法賭博不但未減,問題反而惡化,以致投注人數日見增加、賭徒亦趨年輕化。

蕭如發牧師警告,籃球對年輕人吸引力更大,若開放賭籃球,後果將比賭波更嚴重。他根據輔導經驗指出,年輕求助者多曾參與賭波,強調「任何賭博都害人害己」,為了更多家庭及年輕人,反對將籃球賭博合法化。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