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采访刘同苏牧师(五) 基督教是一种公共生活——户外崇拜的意义 編輯室 2011年3月28日星期一 上午10:44 承上文: 基督教是一种公共生活——王怡采访刘同苏牧师(一) 基督教是一种公共生活——王怡采访刘同苏牧师(二) 基督教是一种公共生活——王怡采访刘同苏牧师(三) 基督教是一种公共生活——王怡采访刘同苏牧师(四) 王-怡:2009年6-12月,几间城市教会都在因政府压力失去会堂、甚至被公开取缔时,选择了户外崇拜和购房建堂。这几个案例你都有过及时的评论、现场的支持和精彩的 反思。也想请你有些回顾。 刘同苏:在2008年5月,北京守望教会已经首创了被政府取缔后、却仍在原聚会地点坚守的案例。2009年6月, 秋雨之福教会在被民政部门取缔后,又首创了民间团体被剥 夺聚会地点、却仍在户外持续公开聚会的案例。后一个事件的重要意义,从教会内在生命的角度说,是我要保持一种完整的生命共同体的样式,这是形成地方教会的前提。打散了 ,就回到团契时代了。从社会公共空间的角度说,这是把城市教会的信仰维权,从宗教信仰自由的议题扩展到了结社自由的宪法权利上。秋雨之福教会的户外主日崇拜,一方面表 明决自己不主动退出公共生活领域的态度。另一方面也重申了自己在写字楼(原教会地点)聚会的权利。成都官方的举措总的来说也值得肯定。尽管一开始政府实施了不恰当的行 政强制措施。但当教会以户外聚会的形式坚守自身权利之后,他们最终以一种变通方式默认了你们的购房建堂,和从此在写字楼举行集体宗教活动的权利。在被违宪地剥夺基本权 利的情况下,民众以非暴力不服从的形式坚持自身权利;政府虽然不当的使用行政强制手段剥夺了基督徒公民的基本权利,却在教会回应之后理性地退让、默酗F宗教信仰及公 民结社的基本权利。这是一个有开创性的成巨狺l。 王-怡: 神的带领是奇妙难测的。我们年初只是筹备选立长执、召集会友大会,从未想过购房建堂。更不用说实现这一公开聚会的突破。成汁m堂后,我反而觉得压力更大 。 因为堂会的建造与牧养,就成为日常的信仰生活中更要仰望主施恩怜悯的操练了。就单一堂会来说,上海万邦教会和北京守望教会,差不多是目前规模最大、牧养最成熟的两间 新兴城市家庭教会。户外敬拜的例子,从成都一跳,跳到北京和上海,意义和挑战都更为重要了。一些家庭教会的牧者曾担心这两间最大的、堂会制的新兴城市教会,会在2009年 冬天被政府彻底取缔,那可能意味著整个城市家庭教会都要入冬了。 刘同苏:2009年11月, 北京守望教会在风雪中的户外聚会,是一个动人的、有历史意义的场面。后来他们在奥巴马访华时主动退回,之后购堂成央C基本上等于宣告政府对 这一批具有公共性的城市家庭教会的、全国性的打压尝试以失败告终了。万邦宣教教会在户外聚会期间,受到的教会内的指责比较多,如极端的灵恩派立场,海外渗透的问题等。 我在2008年认识崔权牧师。2009年2月在上海参加"中国城市牧者团契"第四次会议,我是非正式的观察员,短暂拜访过万邦宣教教会。当时我和牧者团契的几位牧者组成按立团, 按立了万邦宣教教会的两位年轻牧师。整个按立考核过程中,我没有发现崔权牧师和被考核的两位年轻牧师,有任何超出圣经启示和历代信经的异端学说。住在万邦宣教教会附近 旅馆的两天中,我每天都参加他们清晨五点钟开始的祷告会,每次祷告会都是崔权牧师带领,有少数弟兄姐妹有"方言祷告",但崔牧师本人没有使用、也没有鼓励弟兄姐妹使用 方言。我参加了万邦宣教教会的两堂崇拜,也没有见到超出一般敬拜秩序的极端行为。在教会传统和神学思维方面,我和崔权牧师及万邦宣教教会当然有差异, 但实地观察有他们 的运作,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治理架构和教导体系的严谨。而且单从技术层面上看,他们传福音的模式在普世华人教会中也是一流的。 万邦宣教教会不是知识份子为主的教会,也不是工商阶层为主的教会。他们就是一间市民教会。他们被取缔后也采取了户外聚会的维权模式,这就比秋雨之福教会和守望教会更 具有普遍意义。他们在教义和属灵传统上也不像这两间教会,有著明显的改革宗立场或倾向。 王-怡:是比较广义上的和混合主义的福音派教会。 刘同苏:更多的城市家庭教会和他们更相似,而不是和你们或守望教会更相似。这就是他们的信仰维权更广泛的意义。另一间是上海金灯台教会,他们的户外聚会历时最长 。但和这三间相比可说是默默无闻。2009年10月我到上海,你也在那里。我才知道这是一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传统家庭教会。正因为如此,金灯台教会的案例又具有了远远超过 前三间教会的意义。就因为太普遍了,才更代表了目前一般城市家庭教会的趋势。2009年6月,政府用不合法的手法剥夺他们正常聚会的场所。 王-怡:比我们晚两周。 刘同苏:对。他们也在上海虹口区大马路边一小块公共绿地上,开始了户外的主日敬拜。就像当年美国那位普通的黑人女工,对强迫她为男性白人让座的人和种族隔离的法 律说"不"一样。这个普通的小型传统家庭教会,为了持守敬拜上帝的权利而走上街头,竟然坚持了数月之久。他们为城市家庭教会带来了两个开创性的意义。第一,开创了传 统家庭教会实施维权式户外聚会的先例。前三间都是新兴城市家庭教会。一般来说,多数传统家庭教会不太认同、也不太敢采用这种信仰维权的方式。甚至认为争取信仰的权 利就是搞政治,所以把信仰维权活动视为"新兴城市家庭教会"的一个标签式特征。进而把信仰维权的出现归结为教会中的知识份子特性、甚至"维权人士"、 "异议人士"加入 教会所带来的政治影响。但金灯台教会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教会,由普普通通的市民组成,没有大群的知识份子会众,更没有显赫的维权人士、知名人物在内。 王-怡:他们的属灵传统可以上溯到上海50年代的家庭教会传承,聚会所的背景。 刘同苏: 正因为他们的"普通"和"传统",他们的户外聚会,显明城市教会的公开化和信仰维权不再是城市新兴家庭教会与传统家庭教会的分野,而开始成为广大城市 家庭 教会的普遍立场。第二,是他们首开了结构性的团队支援系统。以往的信仰维权,包括秋雨之福教会的例子,基本上没得到所在城市其他教会的支持。即使教会之间 有支持,也是发自一时感动,没有结构上的意义。但金灯台教会在户外聚会期间,与本地其他三十余间教会有了以"联祷会"为核心的连接。上海的家庭教会"联祷会"在 代祷、咨询、决策及其它辅助性活动方面,给了金灯台教会许多支持。他们的户外聚会不再是一间家庭教会的单独行为,而是以本地"联祷会"为核心的、团队的集体反应模式。 王-怡:当时我去上海参加他们的"联祷会",分享经验,应邀在金灯台教会主领周间特会。这显示在金灯台教会的个案中,城市家庭教会的支援系统已经跨地区了。所以 守望教会户外崇拜时,我们就主动差派同工,代表教会前往北京参加聚会,还带去了我们当周收取的建堂奉献和弟兄姊妹写的一百多张圣诞卡。当时还有个细节,我们教会本来是 打算自己承担我去上海的差旅费用。但上海"联祷会"的同工告诉我,他们要替金灯台教会支付邀请讲员的费用。我很感动,说我肯定不和你们争,因为由上海"联祷会"来奉献 这笔费用,这是中国城市教会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刘同苏:这一次的"联祷会"已不是一个只为祷告设立的联盟,同心祷告之外,也支配著同一的生命实体。"为你们教会代祷"也不再是一个纯灵性的、空泛的行为。 蒙允转自"基督与生命"系列之《一生一世的仰望》一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