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用良好交談法則 潛移默化建立信仰
《基督化家庭如何教養兒女》中一書說:「父母要花時間與孩子相處,並以活出信心的生活作為榜樣,與子女作信心的交流,從而加強他們的信仰。」值得一提,這裡所說的交流並不是「各說其事」,而是家人間彼此分享信仰、價值觀和表達關懷,以及分享上帝的話語、讚美和感恩。
蘇緋雲博士在《基督徒與家庭靈修》中提到:「每天與子女一起讀聖經,可讓神透過祂自己的話,塑造改變他們的生命,順服必然蒙福。」故此,父母必須好好善用這種與子女「信心交談」的法則,從而把信仰和靈性的「根」種植在子女心中,讓他們盡可能虔誠過活的同時,亦使家庭神聖化。
建立以禱告面對困難習慣 培育子女「信心」
挫折對成長階段的青少年來說是無可避免的。因此父母應該鼓勵子女透過祈禱,尋求主的帶領和藉衪的力量來戰勝困難,從而建立出子女凡事禱告的習慣和對主的信心。
John Roberto在宗教教育中心通訊中的《家庭靈性教育》一文中表示:「禱告的生活是活在與耶穌基督的救贖工作和旨意互相聯繫的世界之中的基本生活,是屬靈和世俗的交叉點,通過禱告,上帝的教導和救贖工作顯得人性化。」
此外,一個對主有信仰的家庭應該進行靈修生活或建立子女的靈修生活,通過信仰分享去克服挑戰和考驗,並藉著禱告與基督連成一體,把主的言語連行在心中。
借社會服務提升信仰眼界
金東昊牧師在《兒童基督教信仰基礎》中提出:「父母總一直把子女看成年幼不懂事的孩子,即使知道信仰的「基礎」對孩子非常重要,但卻總認為這些內容『太硬又太難』,擔心他們不明白,想等孩子長大後再教導他們。」其實對於一個普通的孩子來說,他們從小就有充分的能力學習這些內容,更重要的是,「信仰基礎」最好是從孩提時代便開始學習,這有利增加他們的抗逆能力。及時培育他們的靈性和信仰,更有家庭的一致性,例如父母與子女在日常生活事務和家庭慶祝活動中有著相同的價值觀和標準,從而有利萌生彼此的認同感以及對家庭的歸屬感,亦大大加強彼此間的心靈聯繫。
John Roberto《家庭靈性教育》一文又表示:「當家長和兒童/青少年一起參與服務活動時,他們會在行動中見識到家長的才能、信仰和價值標準。」如是者,一家大小在為別人服務的同時,也增進了每位家庭成員的信仰成長或建立,並加強事奉主的心。
作為主的兒女,必須把衪的大愛奉獻給所有人,而作為孩子的家長,更要建立子女的「靈性」並帶領他們進入信仰之中,體驗主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