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关系讲座 郭伟联:讲台不是用来派系斗争

政教关系讲座 郭伟联:讲台不是用来派系斗争
郭伟联博士。(图:基督日报)
反送中运动持续近半年,引起信徒群体撕裂、心灵破碎,社运与灵命有何关系?郭伟联博士11月23日在基督教潮人生命堂联会举办的政教关系讲座,主题探讨"社会运动下的灵性觉醒";参加者约200多人。

大会安排即场网上投票:"在6月以来发生的事件,谁的责任较大?"认为警察与政府占79%;认为两方面都有责任占22%。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助理教授郭伟联透过小型的调查冀先了解与会者的政治立场。

为何社会运动要讲灵命?郭伟联提出三个原因:政见分歧反映灵命需要建立;懂得聆听分歧声音是灵命一种操练;在迷失之中教会提供可做的行动建立信徒灵。

他指出,逃犯修例引致的运动反映出信徒对价值的分歧并不是"谁大就谁恶",灵命是基督徒能够贡献给香港及中国政府的属灵力量。

灵命离地的误解

郭伟联指出,信徒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灵命集中在上帝与人的关系,然后停留在此,对于社运的回应变形成一种误解,以为灵命与社会脱节,"其实上帝与我们建立关系,就会延伸至到我与自己、其他人、世界的关系,作为资源支撑我们在世界继续走下去和反思如何面对社会运动。"

他并指,灵命离地因为我们觉得没有被上帝介入、医治我们的情绪创伤,我们对灵命的定义产生错误,以为灵命只是祈祷个人化的行为。

教会最大的危机

郭伟联强调:"将属灵资源变成自己的武器,装备起来攻击别人对付异己,还自以为正确,这是最可怕的。"他表示,有大陆家庭教会斥责示威者,但是台湾的教会却斥责中国政府。

他反问:"连上帝都加入我们的战斗是很可怕的,我们要谦卑跟随上帝,还是将上帝站在我们这边呢?"

灵命维度的转化

在圣经里大卫诗人、先知们将政治斗争的得失转变成新的人生盼望,以神的眼光应对困难。郭伟联认为,反送中运动不单是面对香港文化,更加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耻"的文化,用斗争来互相批斗;但是基督教文化是"罪"的文化,用赎罪来改变自己的生命。面对社会运动的时候,需要先有认罪的悔改。

灵里辨识修补关系

在灵里如何辨识对方的思想、政见立场?郭伟联强调:"若果不是真正接触受伤害的年青人,不能作甚么遑论谈辨识,甚至指责他们的错误呢?先要与他们同行才可以给他们意见、劝勉、引导。"

对于教会面对年青人的困惑,例如理工大学被围困的学生可能遭控告暴动罪,最高刑罚10年监禁,十年后这班年青人出来了,教会如何去帮助他们?这是教会需要走在前瞻来思考未来的牧养。

学生对社会产生无力感觉,郭伟联与学生开读书组,"盼望是在于属灵里,不是放在政治上、教会上改革"。他指,改革宗的属灵传统不是我为上帝作什么,而是上帝加入我的属灵生命。

操练灵命多样化

至于政教分离的定义,郭伟联指出,浸信会的传统是政教分离,"教会有教会的做法,不会跟随政府,所以浸信宗反而是最激烈的政教分离群体。"他鼓励信徒以专业在工作岗位上紧守信仰,也是一种属灵的操练。

另外,灵命操练包括多样化:例如礼仪、诗歌、宣讲。宣讲不是讲政见立场,而是宣讲圣经给我们辨识的空间,也辨识我们自己的感受。

分析差异三步骤

对不同政见的人如何辨识?郭伟联提出三个步骤。第一,警察与学生都觉得行动合理,警察认为止暴制乱,学生认为争取五大诉求有何之错,所以我们先要感受对方的感受。第二,了解他们为何这样做,例如年青人"装修"中资背景的公司,原来他们是对警黑勾结的不满。第三,道德伦理的辨识,与年青人谈一谈毁坏别人的店舖将事件扩大在伦理上说得过去吗等。

郭伟联指,使徒彼得的世界都是黑暗的,但是彼得劝勉信徒用爱遮掩罪、谨慎自守,"爱并不等于没有公义,只是用爱在不公义的世界为人提供少许的安慰。"他还指出,纵使今届区议会选举泛民大胜,也不等于天下太平,信徒要将生命具体落实在社会关怀上。

问答环节:讲台不是用来派系斗争

在社会运动出现不同的政见立场,蓝黄营的信徒如何复和?

郭伟联认为,复和是困难的,目标回到基督徒自身,不要做仇恨恶魔的事情,政府"民斗"的诡计撕裂人的关系,香港人对警察互斗,但警察都是香港的市民 ,我们要找回公平有人性的价值。

另有信徒觉得教会对政治分歧、警察滥捕视而不见感不满。

郭伟联表示,今次的社会运动,香港教会已经走到很前线,但他强调:"讲台不是用来做派系斗争的"。他建议,一齐为抗争者祈祷。他曾与学生一齐为中大、理大的同学被警察暴力对待而祈祷。他亦指,有警队的弟兄表示:"警察拉人根本不需要打人的头。" 最后,郭伟联期望,属灵多向度帮助教会面对香港社会不合理的事情。

基督教潮人生命堂联会在10月至12月举办"雾霾下的教会"政教关系讲座系列共四讲,本次为第三讲,有关讲座系列详情参基督教潮人生命堂联会网页。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