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何价? 梁禮鳴 2007年9月10日星期一 下午8:52 "大卫城文化中心"于本年所作的性道德问卷调查,访问了多间中学,发现今年度中四至中五学生表示将来可能选 择同居而不结婚的高达近80%,比2000年高出7.5%;认为同居可代替结婚也超过40%。但一些有趣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一般青少年人被问到若果在结婚的一刻,是否希望自己的终身 伴侣的婚前生活是贞洁的时,同样大部分的答案都会是"肯定"的。 前者的结果间接反映出现代的青少年人对婚姻的价值观念越来越薄弱。后者却显示出人始终对一些高尚的品格例如"忠贞"、"纯洁"和"忍耐"等等,有一种内心深处的渴望和 向往。肯定的是,整幅伦理图画看起来既矛盾又不和谐;笔者认为在一个伦理关系糢糊的世代,逐渐向著少年人(例如由中四开始)介绍正确的"婚姻价值观"也是一个可行的方向 。让我们现在就看看婚姻的价值何在? 个人层面:一般心理学家,都将人的需要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马斯洛(Maslow)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等级。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感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 最后升华至最高的"自我实现"层次。专家们纷纷都认为,"爱"之可贵,就在于它能实现人的七种需要。例如在爱中的性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有爱的家庭使人有安全感;爱更 能使人有所归属等等。而婚姻就一向被认为是把男女之间的爱得以全面发展的最佳平台。但须留意的是,婚姻不只是两人相爱而走在一起的礼教仪式,更重要是婚姻是见证下所许 的"盟约",当中有"情",但同时又有"责任",只有二者并存,二人才能在快乐和风浪中成长,和在当中学习更爱对方。 社会层面:婚姻所拥有的好处,历世历代已被大部分的社会所认定。在社会学或法律的基础上,婚姻是一男一女以终生共同生活为目的之合法结合关系,关系中的内容包括一些相 互的义务与权利例如"经济合作"、"性活动"和"子女的照顾"。由于每个社会往往是以家庭单位为基础,而婚姻关系大部分都是以家庭的建立与维系为中心,而且目标是一生 之久,所以婚姻制度对维持社会之稳定性的确拥有一个不可取替的功能。 吴振智牧师在调查后提到,现时的性教育缺乏立场:"例如现时学校内的性教育,都只偏重教人怎样做,但没有处理为何不能这样做(如婚前性行为)",吴牧师亦建议应建立全面 的伦理课程,教导正确的婚姻及恋爱观。性开放思想的杀伤力非常大,令许多在人类历史中甚有价值的"道德伦理"观念,渐渐地被贬低成为一种僵化的"常理"或"传统"去对 待。若我们不持守这些宝贵的价值,就会越来越多人会觉得:"婚姻有别于同居的地方就只有家中多了一张结婚证书,床头多了一张结婚相而已;除此之外,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 "。 笔者认为在这个性开放思想泛滥的年头,正确的性教育灌输是必要和迫切的;对于这方面的工作,是众教会和办学团体在未来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