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 > 宗教
大陸知名學者何光滬:信仰助人安身心
2013年08月31日03時51分 上午 Posted.
 | » 何光滬教授。(圖:基督日報) | 何光滬教授身兼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等多個重要職位,以基督教神學研究所稱譽。近日他接受《新京報》記者訪問時為信仰護航,何光滬教授認為中國宗教領域正處在復興階段,反駁了上世紀60年代社會學家貝格爾說「科學發達後大家就不再需要宗教信仰」的說法,又指「精神「超出」現實世界不但「並非逃避」,更有助人安身心。 物質充裕了人仍渴求信仰 現已63歲的何光滬教授就現代各國宗教熱的情況提出觀點:物質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人們尋求信仰的熱情越來越高漲。 但早先的人們不這麼想,著名的社會學家貝格爾上世紀60年代闡釋說,他認為,全世界越來越世俗化,宗教也變得世俗化。意思是科學發達了,大家就不再需要宗教信仰,宗教越來越沒有「地盤」了,有信仰者逐漸減少了。
但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有學者提出反對意見,認為貝格爾這個說法符合西歐的情況,但不能涵蓋全世界。比如俄羅斯、東歐一些國家,因為前蘇聯長期壓制宗教,前蘇聯垮臺後,宗教信仰在那裏反而變得興旺起來。
除了俄羅斯、東歐國家,還有中東、北非、西亞等地區,也產生了一股「宗教熱」。何光滬教授認為,中國的宗教領域現在同樣處在興旺階段。文革時期,寺廟毀了,教堂毀了,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宗教開始興旺起來,其中勢頭最好的是佛教、基督教。
不過很多人對宗教信仰都是不了解,甚至是誤解的。在回憶自己的生活時,何光滬教授談到了他幼時對宗教信仰的印像。兒時在貴陽成長的何光滬,印像深刻的是學校旁邊天主堂,和旁邊的修道院。那時候,還不知道「修道院」三個字是什麼意思,但院子裏有一大片蟠桃樹,他喜歡和夥伴到裏面打蟠桃為樂。
第一次和基督教相遇,是在街道辦事處的宣傳廣告裏。廣告裏有大幅照片,配有文字說明,那時他還不認字,只好問人。被問的人念出一句:罐子裏裝的是孩子的眼珠,是教堂用來做藥的。這是他對基督教最初的認識,一方面覺得恐懼,一方面又將信將疑。再過一兩年,修道院裏的老太太都走了。那時候,教堂成為工廠、倉庫。寺廟結滿蜘蛛網,神像、菩薩像被打掉,信仰似乎變成了「一種罪狀」。這是何光滬小時候對宗教、信仰的印像。
後來,有了下鄉當知青的經歷。何光滬教授說他取過磚瓦,不僅要忍住磚窯裏的高溫,用木板把磚瓦拿出來。按工分分配,比如我有20個工分,可分得20塊瓦。之後還得跋山涉水,把瓦帶回家積攢著蓋房子用。為了糊口,需要挑著幾十斤糧食,跋山涉水,揮汗如雨,汗水掉下來,眼睛看不見路。舉目一望,好像整個世界就是如此,那生活還有什麼意義?為了吃碗飯,住一間房,這麼難。
何光滬教授覺得現在人買房,也是用另一種方式在攢瓦,可能不太流汗,但心裏也很苦。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會想要改變,要跳出這個現實世界。如果不跳,會永遠處在一個局限、封閉的世界裏。何光滬教授總結過往的經歷時認為宗教信仰就有這一種作用,對於個人,讓你覺得我們所見的世界並不是全部,可以突破人的理性的局限。
宗教信仰:更廣大的視野、胸懷、力量的支持
作為一個宗教研究者,何光滬教授認為宗教就是這樣一個出口,它就是要超出個人的生活範圍、認識範圍去看問題。
在宗教領域,可以超出這個現實世界,這看起來虛無、縹緲、不實,但能形成一種強大的動力,讓人超越自己。這個「超出」,不是逃避,恰巧是要去解決問題,是有一個更廣大的視野、胸懷、力量的支持。 關於身心這一話題,有的人憂慮,現在這個社會,你要善良、純潔,就會被邊緣化。生活無奈到好像只有隨波逐流、同流合污這一條路可以走。
何光滬教授認為,雖然制度很重要,它可以提供文明、合法的解決方法。但制度解決不了一切問題,人心也很重要。人設計了制度,制度成形後,反過來影響人,這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現在年輕人在城市裏生活,成為房奴,無法真正立足,又回不到故鄉,身心焦躁。要安放身心,太難了。這是時代的普遍現像,我覺得要超出個人來看,儘管超出個人,並不能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但是當你為這些事情去呼籲、奔走的時候,當這樣做的人越來越多,來提出問題、思考問題,事情就會發生改變,你也會感到生活的意義。
記者問過何光滬教授,他以什麼人作為身心靈的榜樣來生活。何教授回答說:這就很多了,比如馬丁•路德•金、特蕾莎修女。馬丁•路德•金為黑人爭取民權,願意為此犧牲,很少有人能做到。而且他身上比較寶貴的一點是,儘管面臨暴力威脅,但他堅持採用非暴力手段。他被打死了,但他不是失敗者。他勝利了,他的理念深入人心。
關於何光滬教授:
現任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研究員,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維真學院特約研究員,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香港浸會大學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
著有《多元化的上帝觀》、《有心無題》、《神聖的根》、《何光滬自選集》、《月映萬川--宗教、社會與人生》、《天人之際》和《百川歸海--走向全球宗教哲學》等書籍。何光滬教授的妻子高師寧亦是著名學者。
|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